
亦稱“ 筒米 ”。亦稱“ 筒飯 ”。食品名。以菰葉裹黏米,類似後世的粽子。《初學記》卷四引 晉 周處 《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糉,一名角黍。”《歲時廣記》卷二一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葉裹黏米,名曰角黍,相遺。俗作糉。” 元 費著 《歲華記麗譜》:“五月五日,宴 大慈寺 ,設廳,醫人鬻艾,道人賣符,朱索綵縷,長命辟災之物,筒飯角黍,莫不鹹在。”
“筒糉”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定義與起源
筒糉(拼音:tǒng zòng)是古代一種傳統食品,以菰葉包裹黏米制成,形态與後世的粽子相似。菰葉即茭白葉,早期可能也使用竹筒作為容器包裹米食,後逐漸演變為葉片包裹的形式。
别稱與演變
亦稱“筒米”“筒飯”,其制作方式體現了古代食物貯存與烹調的智慧,可視為粽子的前身之一。
部分資料提到“筒糉”作為成語使用,意為“虛有其表”,形容外表看似充實、内裡空虛無物。此用法可能源自“筒”作為容器的意象(如竹筒),引申為表面飽滿、内裡空洞的比喻。但需注意,這一解釋多見于現代網絡詞典,傳統文獻中較少見,建議結合權威古籍進一步考證。
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或專業曆史文獻進一步核實細節。
《筒糉》是一個地方性詞語,主要在四川、重慶等地方使用,指的是一種傳統的食物。
《筒糉》的拆分部首是竹(⺮)和米(米),共計10個筆畫。
《筒糉》一詞來源于方言,指的是一種用竹筒糯米制作的食物。竹筒被用來包裹糯米,再經過蒸制而成,具有獨特的香味和口感。
《筒糉》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筒粽」。
古時候《筒糉》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但一般是用「⺮」代替「竹」,以及使用「米」的變體「粦」的形式。
1. 我昨天吃了一根美味的筒糉。
2. 奶奶手藝高超,每年端午節都會親手做一些筒糉。
筒糉不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所以比較難與其他詞語組合。但是可以與描述食物的形容詞如美味、香甜等組合。
筒糉與粽子有些相似,請問是否需要提供更多關于粽子的信息?
由于筒糉為地方性詞彙,很少與其他詞語産生近義關系。
由于筒糉為特定食物,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