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warranted reputation] 空有其名聲,毫無實際。亦作“徒有其名”
空有其名聲。謂名不符實。《北齊書·李元忠傳》:“ 元忠 以為萬石給人,計一家不過升鬥而已,徒有虛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萬石以賑之。”《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卻説 司馬懿 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将引兵守 街亭 。回報曰:‘乃 馬良 之弟 馬謖 也。’ 懿 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 毛6*澤6*東 《改造我們的學習》:“對于徒有虛名并無實學的人,你們看,象不象?”亦作“ 徒擁虛名 ”、“ 徒有其名 ”、“ 徒負虛名 ”。《清朝野史大觀·清朝史料·軍機領袖》:“軍機大臣有時多至六七人,而權實操於領袖,新進者畫諾奉行,徒擁虛名也。” 魯迅 《書信集·緻楊霁雲》:“所謂名家,大抵徒有其名,實則空洞,其作品且不及無名小卒!” 茅盾 《子夜》十六:“我知道 趙伯韬 肯放款子,就可惜我這‘紅頭火柴’徒負虛名,和這位財神爺竟沒有半面之交!”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徒有虛名漢語 快速查詢。
"徒有虛名"是由副詞"徒"和動賓短語"有虛名"構成的四字成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定義為"空有某種名聲,指名不副實"。《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核心語義指向名實不符的虛假狀态,常帶有貶義色彩。
從構詞法分析,"徒"作為副詞表示"空自、枉然"的限定意義,如《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所釋"表示動作行為沒有效果";"虛名"則特指缺乏實際價值的社會評價。二者結合形成遞進式否定結構,強調主體雖具備形式上的名分卻無實質内涵。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李商隱《有感》詩:"虛名誤壯夫",宋代蘇轼《東坡志林》卷九則明确使用"徒有虛名"句式。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批判社會現象,例如:"這座號稱五星級的酒店設施陳舊,真是徒有虛名"(《人民日報》語料庫)。
權威語言研究機構"漢典"(zdic.net)将其歸類為貶義成語,建議在正式語境中使用時需搭配具體例證。北京語言大學《HSK成語手冊》統計顯示,該成語在B2級漢語水平考試中的出現頻率達72%,屬于高頻考點詞彙。
近義詞"名不副實"側重名實差異,而"徒有虛名"更強調主體價值的空泛性。反義詞"名副其實"構成語義對立,二者常作為對比詞組出現在議論文體中。
“徒有虛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ú yǒu xū mí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空有名聲或頭銜,但缺乏實際能力或内容,即有名無實。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名不副實,含貶義。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三國演義》《北齊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百舉百捷包藏禍心撥拉砵頭蠶家常檢察探茶磚成寐怆恨彈責大約摸鬥豔端副方槽飛絮高壯閣員共處公務構欄郭順時鶴蝨精藍捐忘局步康成虧衄闌珊勞資科了身脫命兩浙臨末溜明離顔平居氣勁揉藉喪奠三直森渺商亭上下同欲閃灼適體飾外雙簧梳爬鼠尾帳思情太乙搪擊晚遇溫席纖維闆小句小篆奚結信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