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寒衣的意思、寒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寒衣的解释

[winter clothing] 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就居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详细解释

(1).御寒的衣服。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九:“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唐 梁洽 《金剪刀赋》:“及其春服既成,寒衣欲替。” 金 元好问 《望归吟》:“北风吹沙杂飞雪,弓弦有声冻欲折。寒衣昨夜 洛阳 来,肠断空闺擣秋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慰劳总会在征募寒衣。”

(2).即冥衣。多用纸制作。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綵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綵帛作成冠带衣履,於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3).指十月初一祭扫之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凡佳辰令节,寒食、寒衣皆拜,设时食。”

(4).谓因衣服单薄而受寒。《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长夏,起於秋,禁寒饮食寒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寒衣是汉语中表示御寒衣物的专有名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分析:

  1. 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寒衣"定义为"御寒的衣物",特指秋冬季节穿着的厚实服装,如棉衣、皮袄等。该词由形容词"寒"与名词"衣"构成偏正结构,直观体现衣物功能属性。

  2. 历史语义演变

    《汉语大词典》收录其最早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汉代郑玄注"褐,毛布也,所以御寒"的记载,表明寒衣概念在先秦时期已形成,并延续至现代汉语。

  3. 文化内涵延伸

    《全唐诗》中白居易《晚秋夜》"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欲将罗袜凌波去,又恐寒衣容易疏"的表述,展现寒衣在古典文学中常作为季节更替的意象符号,承载着游子思乡的情感寄托。

  4. 民俗学考据

    中国民俗学会相关研究指出,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的焚化纸衣习俗,印证了该词在民俗体系中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既指实体衣物,也象征对先人的关怀追念。

网络扩展解释

“寒衣”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词义

指冬季御寒的衣物,如棉衣、棉裤等。该词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唐纪》的“就居求寒衣”,北周庾信诗句“寒衣须及早”也印证了其御寒衣物的本义。

二、文化习俗

在传统节日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中特指纸制冥衣。此习俗源自周朝,宋代正式定为节日。人们通过焚烧五色纸衣祭祀祖先,表达对亡者的关怀,焚烧时需完全化为灰烬以确保“送达”。部分地区还会在十字路口焚烧纸衣,救济无人祭拜的孤魂。

三、文学意象

  1. 相思象征:如孟姜女传说中为夫送寒衣的情节,隐喻牵挂与思念。
  2. 艰苦境遇:陶潜诗句“寒衣欲谁待”暗喻生活困顿。

四、其他含义

补充说明

现代语境下,寒衣材质已拓展到羊毛、聚酯纤维等高科技面料,但传统节日仍保留纸制寒衣的习俗。如需了解完整寒衣节祭祀禁忌,可参考相关民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默騃女痴男宝绶鄙悖采僚草赋草薙长男长辔远驭儳互彻胆吃寡醋龊巷待机荡流诞叹电眼东方学士杜默贩夫走卒放舟番入烦治风鸟風體俯视图寡廉鲜耻咳家潢饰灰烟瘴气昏惰茭米解惑鯨猾金飗开明士绅开小差空洒洒扣切款昵铃辕泸州市旅衣慢仗马贼媒怨谬恶鸥社曲巴忍情殊别睡榻邃情腾劳铁搭铁搭脱椠问齿武节哓聒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