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限。《宋史·劉隨傳》:“ 隨 因令環植楊柳數十萬株,使相連屬,以為限界,民遂得不擾。”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竊怪水之投水,自當混而為一,乃揚杓傾盆至半,知其自此始為 南泠 ,豈真有限界而不亂耶?” 毛6*澤6*東 《論持久戰》五三:“有後方和無後方--利用國家的總後方,而把作戰線伸至敵人占領地之最後限界的,是主力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限界漢語 快速查詢。
“限界”是現代漢語中具有明确語義範疇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該詞由“限”(界限)與“界”(分界)兩個語素複合構成,指事物發展或存在的最大限度範圍。《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事物保持特定屬性的臨界範圍”,強調超出此範圍将導緻本質改變。例如在工程領域特指“鐵路軌道與周邊構築物的安全間距标準”。
二、語義特征
三、曆時演變
據《漢語大詞典》考釋,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水利文獻《河防通議》,原指河堤防護的警戒水位線。明清時期詞義擴展至商業契約中的責任範圍條款,現代發展為多學科通用術語。
四、近義辨析
與“界限”存在細微差異:“限界”強調剛性約束(如《民法典》第255條對建築物退讓距離的規定),“界限”多指柔性區分(如文化交融地帶)
: 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
: 國務院令第704號《行政區劃管理條例》,2018年施行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哲學學科條目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限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釋:
指事物存在的邊界或最大範圍,即某種條件下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
不同語境下,“限界”可替代“界限”,但更強調客觀存在的約束性,而非主觀劃分的邊界。例如《漢書》中用“無限界”形容海洋的廣闊,突出自然屬性的不可逾越。
榜人暴慠标新領異别軍冰解凍釋逋錢操舵茶坊常愁倡優撮略曡降凡常返答膚腠負官負橐幹烈幹植輵轇歌樓舞榭構亂好身手河煎寰球灰垢混淪假封牋紙錦墩精精亢強庫成連補斂唇列胪梨圈每飯不忘暝曚品着裒責襁緥遒铎權豪仁弟騷經神情神骓設飾事統順風宿場天殺的題位同慶蛙井喜無邊無垠五部洲崄峭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