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麟毛做成的簾子。語出《洞冥記》:“ 元鼎 元年,起 招仙閣 於 甘泉宮 西,編翠羽麟毫為簾。” 唐 陸龜蒙 《中酒賦》:“麟毫簾近遮雲母,不足驚心;琥珀釧将還 玉兒 ,未能迴首。”
“麟毫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麟毫簾指用麟毛(麒麟的細毛)制成的簾子。該詞最早見于《洞冥記》的記載:“元鼎元年,起招仙閣于甘泉宮西,編翠羽麟毫為簾。”。這一描述表明,麟毫簾在古代被視為一種珍貴的裝飾物,常用于宮殿或仙閣中。
出處與背景
根據《洞冥記》記載,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建造招仙閣時,曾以翠鳥羽毛和麟毛編織成簾,體現其奢華與神秘色彩。
唐詩中的引用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中酒賦》中寫道:“麟毫簾近遮雲母,不足驚心”,通過麟毫簾的意象營造出朦胧雅緻的意境。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該詞可能引申為形容“寫字或繪畫技藝高超,線條如麟毛般纖細細膩”。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後起的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洞冥記》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麟毫簾》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華麗的言辭來掩蓋本質的虛假或不值得稱道的東西。它形容描述或表演過分華麗、誇張而失去真實性的情況。
《麟毫簾》由“麟”、“毫”、“簾”三個部首組成。
“麟”字的部首是“鹿”,有20畫。
“毫”字的部首是“毛”,有10畫。
“簾”字的部首是“巾”,有12畫。
《麟毫簾》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清代章炳麟所著的《雙麻鏡夢》一書中。該書描述了一個人戴着麻面具,臉上也用絹帛做了一個面具,再披上錦繡的外衣,用華麗的言辭與人交流。
《麟毫簾》的繁體字為「麟毫簾」。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麟毫簾》這個成語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他用《麟毫簾》來掩蓋自己的真實動機。
麟趾、毫不猶豫、簾布、鸾鳳和麟
華而不實、虛有其表、名不副實
實事求是、樸素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