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的詞。一般都比較長。最短的是《蔔算子慢》,八十九字,最長的是《莺啼序》,二百四十字。 清 譚獻 《<複堂詞錄>序》:“ 唐 人樂府,多采七五言絶句。自 李太白 創詞調,比至 宋 初,慢詞尚少。”
(2).見“ 慢辭 ”。
“慢詞”是宋詞的一種體式,主要特征為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字數較多,節奏緩慢,結構鋪展。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慢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慢曲子”,但真正發展為成熟的文學形式始于北宋詞人柳永。他大量為樂工填寫慢詞,使其成為與小令并列的宋詞主流體式之一。
特點
代表詞牌與作品
常見詞牌包括《木蘭花慢》《沁園春》《雨霖鈴》等。柳永的《八聲甘州》即為慢詞典範,通過長調鋪陳羁旅愁思。
與“長調”的區分
慢詞以曲調節奏緩急為特征,而“長調”僅指體制長短,二者雖常重疊但并非同一概念。
總結來看,慢詞在宋詞中扮演了拓展叙事深度的角色,其音樂性與文學性的結合對後世影響深遠。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慢詞》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慢”字的意思是指行動或速度緩慢,而“詞”字指言辭、語言。結合在一起,“慢詞”可以理解為指語速較慢的言辭或語言表達方式。
在《慢詞》中,字形“慢”由“心”和“曼”兩個部首組成,它的寫法有12個筆畫;字形“詞”由“讠”和“事”兩個部首組成,它的寫法有許多種變體,最常見的有8個筆畫。
《慢詞》這個詞語并沒有具體的來源,它可以被看作是漢語中描述表達速度緩慢的一種說法,類似于“慢步”、“慢慢”等的用法。
在繁體字中,“慢”字的寫法為「慢」,而“詞”字的寫法為「詞」。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字形“慢”沒有變化,但“詞”字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在篆書中,“詞”字的寫法為「辶事」;在隸書中,它寫作「詞」加兩點水旁,類似于現代繁體字的寫法;在楷書中,它的寫法也有所不同,類似于現代的簡化字。
1. 她說話很慢,經常用慢詞表達自己的觀點。
2. 在這段對話中,他不斷地使用慢詞,讓我覺得時間好像變得更慢了。
組詞:慢行、慢慢、慢步、慢吞吞。
近義詞:緩詞、遲詞。
反義詞:快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