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菉豆的意思、菉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菉豆的解釋

(1).即綠豆。《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六》:“小菉豆稅,每畝與減放三升。”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餘世家 江西 ,見 吉州 人甚惜此果,其欲久留者,則於菉豆中藏之,可經時不變。”

(2).端硯的一種。因硯有眼如綠豆而得名。 宋 葉樾 《端溪硯譜》:“凡有眼之石,在本嵓中,尤縝密溫潤; 端 人謂石嫩則眼多,老則眼少;嫩石細潤發墨,所以重有眼也……夫眼之别者,曰鸜鵒,曰鸚哥,曰了哥,曰雀眼,曰雞眼,曰貓眼,曰菉豆,各以形似名之,翠緑為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菉豆是漢語古籍中對綠豆的别稱,其釋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1. 字義溯源

    “菉”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王刍也”,本指禾本科植物荩草,後因音近通假為“綠”。該字在南北朝時期已與豆類作物産生關聯,如《齊民要術》記載“菉豆可作粥”,此時“菉豆”即指表皮青綠的豆類作物《中國農學史》。

  2. 植物特征

    屬豆科豇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或蔓生,三出複葉,莢果圓柱形。種子呈短矩圓形,表皮多為綠色,偶有黃色變種,具有清熱解毒的藥用價值《中華本草》。

  3. 文獻記載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詳述:“菉豆處處種之,磨而為面,澄濾取粉,可作餌頓食”,明确指出其加工方法和食用價值。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所載植株形态與現代綠豆特征完全吻合。

  4. 文化意象

    在民間諺語中常作節令參照物,如“清明種菉豆,好過借豆收”,反映其作為傳統農作物的物候特征。佛教典籍《百丈清規》更将其列為禅院齋食的重要食材。

  5. 方言流變

    現代漢語普通話已統稱“綠豆”,但閩南語、客家話等方言區仍保留“菉豆”的古語稱謂,印證了漢語詞彙演變的活化石現象《漢語方言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菉豆”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1. 植物名稱(綠豆)
    在古籍中,“菉豆”常作為“綠豆”的别稱出現,主要用于描述這種豆類植物或相關事物。例如:

    • 《舊五代史》記載後唐莊宗時期減免“小菉豆稅”;
    • 宋代歐陽修《歸田錄》提到江西人用菉豆保存果品。
  2. 硯台類别(端硯)
    指端硯的一種特殊品類,因硯台表面有類似綠豆的天然石眼而得名。這類硯台質地細密,被視為上品:

    • 宋代葉樾《端溪硯譜》記載,菉豆眼硯石屬嫩石,發墨效果佳,翠綠色為最優;
    • 其他硯眼類型還包括鸜鵒眼、貓眼等,以形似命名。

補充說明
“菉”字本身有草本植物之意,與“綠”通假,因此“菉豆”與“綠豆”存在文字演變關系。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詳細分類,可參考《端溪硯譜》《歸田錄》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豹韬背恩奰發筆性婵婉程方重慶吹毛數睫黨派誕性釣詩釣定距地一亸翠多言癖發齒翻闆犯而勿校方空縠方袍客飛刍挽糧飛鳥圖紛缛給禀好事之徒橫擢蕙茝活動椅貨機火庫江波賈餘筋鬥驚代金花銀狂潮狼眼鼠眉煉油遼隧露冕媺言民雠南雅腦界暖瓶譜表清贍遒峻三街六巷生活資料瘦缺庶女叫天書诏私廚索然通逵脫貫外教伍胥濤笑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