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劉邦 為 韓信 拜将所設的壇場。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 何 ( 蕭何 )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 韓信 也,一軍皆驚。”後因以“韓信壇”泛指軍中拜将帥的高台。亦謂被授予将帥。 宋 葉適 《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馬幹官》詩:“ 漢中 王霸地,從古鋒鏑争;崩摧 韓信 壇,闕落 張魯 營。”亦省稱“ 韓壇 ”。 宋 王禹偁 《右衛上将軍贈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撰敕》:“世開 魯 館,家襲 韓 壇。”
“韓信壇”是一個曆史典故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韓信壇”指漢高祖劉邦為韓信拜将所設的壇場。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通過隆重的儀式(擇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将軍,這一舉動令全軍震驚。
泛指拜将儀式
後常用“韓信壇”代指軍中任命将帥的高台或儀式,也象征被授予重要軍職。例如宋代葉適詩中“崩摧韓信壇”即用此典。
文學中的象征
在詩詞中,“韓信壇”常與曆史戰争、權力更疊等主題關聯,如王禹偁《宋公神道碑》提到“家襲韓壇”,暗喻家族傳承軍事榮耀。
部分資料(如)提到“韓信壇”比喻“處境糟糕”,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讀。主流解釋仍以“拜将儀式”為核心。
“韓信登壇”與“韓信壇”同源,特指劉邦拜韓信為大将軍的事件,強調對人才的重視與破格任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史記》原文或相關詩詞引用,可查閱、3、7等來源。
《韓信壇》是指一種古代的供奉韓信的場所或建築物。韓信指的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韓信,他曾為劉邦效力。韓信壇是供人們紀念和崇拜韓信的地方。
《韓信壇》這個詞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韓、信、壇。
其中,《韓》的部首是「韓部」,筆畫數為12;《信》的部首是「言部」,筆畫數為12;《壇》的部首是「土部」,筆畫數為6。
《韓信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和傳說。據傳,劉邦曾在韓信死後為他修建了一個供奉的壇子,用以紀念他的功績和忠誠。因此,韓信壇成為人們紀念韓信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韓信壇》可以寫作「韓信壇」。
根據古代的寫法和規範,《韓信壇》這三個字可能具有以下寫法:
《韓》:閈、韓、㥯
《信》:伈、的、囟
《壇》:壇、衎、覸
1. 在古代,人們經常前往韓信壇祭奠和崇拜韓信。
2. 我們參觀了韓信壇,了解了韓信的曆史和功績。
3. 這座韓信壇建于明代,至今保存較為完整。
組詞:韓信像、韓信廟、韓信紀念館
近義詞:韓信祠、韓信社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