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貌。《楚辭·離騷》:“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王逸 注:“岌岌,高貌。”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途經華山》:“攢峯勢岌岌,翊輦氣雄雄。” 明 李東陽 《題應甯所藏馬敬瞻山水圖》詩:“詩成畫去兩無聊,空對西山高岌岌。”
(2).危急貌。《孟子·萬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漢書·韋賢傳》:“彌彌其失,岌岌其國。” 顔師古 注:“岌岌,危動貌。” 宋 蘇轼 《東坡志林·秦拙取楚》:“ 三 晉 亡, 齊 蓋岌岌矣。” 陳毅 《過太行山書懷》詩:“可憐敵與僞,泥足危岌岌。”
(3).急速貌。《文選·潘嶽<笙賦>》:“汎淫汜豔,霅燁岌岌。” 李周翰 注:“霅燁岌岌,急疾貌。”
(4).用同“ 汲汲 ”。急切貌。 ********* 《社會主義的分析》:“各國社會主義學者,鑒于将來社會革命之禍,岌岌提倡 麥克司 之學說,主張分配平均,求根本和平之解決。”
岌岌是一個漢語形容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帶有鮮明的形象色彩和評價意味:
形容山勢高聳陡峭的樣子:
形容情勢極其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
總結來說,“岌岌”一詞從描繪山的高峻本義出發,核心引申為形容一切處于極高風險、瀕臨崩潰邊緣的狀态,其“危險、危急”的比喻義在現代漢語中占據主導地位。
“岌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危險、不穩定
形容局勢、處境或事物處于極度危險或瀕臨崩潰的狀态,如“岌岌可危”“岌岌不可終日”。
例:
高聳、險峻
本義指山勢高峻,如《楚辭·離騷》中“高餘冠之岌岌兮”,王逸注“岌岌,高貌”。
例:
急切、急速
引申為動作或狀态急速,如《笙賦》中“霅燁岌岌”,李周翰注“急疾貌”。
“岌岌”既可描述自然景觀的高聳險峻,也可比喻抽象事物的危機狀态,其含義隨語境變化,但核心始終圍繞“危險”與“高峻”展開。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或《楚辭》相關注釋。
艾猳班女扇崩弛畢畢剝剝鄙稱不絶如發財殚力盡差别車馳承藉稠穊丑角遄逝底漆都冶多得恩環罰布風景服匿婦女運動浮翔格孽鼓舞歡欣谷芽禾木旁轟應惶怯胡作胡為兼優交賬角知克蕩孔子廟堂碑愧切聯大鸾影鸬鹚笑毛瑟目屬拈酸畔際譴考乞惆清粹熱秀散段桑封三違食不果腹受寵若驚壽屏水産書奏私覆絲繩四溢龆龀秃楬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