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ng girl] 紅顔少女
紅女白婆。(紅顔的少女和白發的老婆婆。)——《聊齋志異·促織》
工女。古指從事紡織縫紉等工作的婦女。《屍子》卷上:“夫蠒舍而不治則腐蠹,使紅女繰之為美錦,大君朝而服之。”《漢書·郦食其傳》:“百姓騷動,海内搖蕩,農夫釋耒,紅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顔師古 注:“紅讀曰工。” 宋 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南方之紅女積尺寸之功於機杼,歲以輸虜人,固已不勝其痛矣。” 明 胡應麟 《詩薮續編·國朝上》:“夷考《國風》、《雅》、《頌》,非聖臣名世之筆,則田畯紅女之詞。”
“紅女”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差異,綜合搜索結果可作如下解釋:
“紅女”原指從事紡織、縫紉等手工勞作的女性,其中“紅”通“工”(讀作gōng),屬于通假字現象。例如《漢書·郦食其傳》提到“農夫釋耒,紅女下機”,描述戰亂時農耕與紡織活動被迫中止的場景。
古代詩詞中常以“紅女”表現民生疾苦:
部分文獻(如《聊齋志異·促織》)将“紅女”引申為年輕女子(“紅顔少女”),與“白婆”(白發老婦)形成對比。但此用法較為主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見,多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當代例句如“紅女淚雙滴”(舒嶽祥《促纖歎》)仍保留原意。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等工具書。
《紅女》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代一個女性角色,特點是容貌美麗紅潤,面色紅潤如紅花。在文學作品或口語中,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女性擁有紅潤的面色。
《紅女》是由部首【纟】和【女】組成的。它的平筆畫數是10畫。
《紅女》一詞源于漢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形容詞。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紅女」。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文字的形态和現代的寫法略有不同。《紅女》古時的寫法是「紈女」,但現在已經較少使用了。
1. 她是個真正的紅女,臉色紅潤得讓人羨慕。
2. 她婀娜多姿,宛如一朵盛開的紅女。
1. 紅顔:指容貌美麗的女性。
2. 紅潤:形容面色紅潤。
3. 紅妝:指素麗紅妝,也可以泛指女子化妝品。
紅顔、紅潤、紅妝、紅豔等。
蒼白、黯淡、蠟黃、慘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