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心的意思、束心的詳細解釋
束心的解釋
收心。 唐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詩:“即知 朱亥 為壯士,且願束心秋毫裡。”
詞語分解
- 束的解釋 束 ù 捆住,系:束縛。束裝(整理行裝)。束發(?)。束之高閣。束手無策。 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束修(十條幹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後指給老師的報酬)。 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束。電子束。 控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
專業解析
“束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中分析:
-
字面與核心含義:
- 束:本義指用繩子捆紮、束縛(《說文解字》:“束,縛也。”),引申為約束、限制、收斂。
- 心:指内心、思想、意念、私欲。
- 合義:“束心”即約束内心、收斂心志、克制私欲的意思。它強調對自我内在思想、情感、欲望的主動控制和管束,以達到某種道德修養、精神專注或行為規範的目的。
-
典籍例證與用法:
- 其最經典和權威的出處見于《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
“束心慎行,終享榮祚。”
(約束自己的内心,謹慎行事,最終才能享有榮耀和福祿。)
- 此處的“束心”與“慎行”并列,清晰地指向對内在心性的約束是外在行為謹慎的前提,體現了儒家修身養性的思想。
- 在古文中,“束心”常與“慎行”、“持志”、“克己”等詞連用或呼應,強調内在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權威大型漢語詞典)對“束心”的解釋為:
約束心志。
- 來源: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3. ISBN 978-7-5326-0630-6 (無公開電子資源鍊接,此為權威紙質來源)。
- 《辭源》(側重古漢語詞彙溯源)雖未單獨收錄“束心”詞條,但對“束”的釋義(如“約束”)和“心”的釋義(如“思想、意念”)支持其組合義為約束内心。
- 來源: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編. 《辭源》(修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983. ISBN 978-7-100-01357-0 (無公開電子資源鍊接,此為權威紙質來源)。
-
使用場景:
- 古語用法: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尤其是涉及道德修養、自我規勸、勸誡他人的語境中。強調通過内在的自我約束來達到修身、養性、成事的目的。
- 現代引申:雖然現代漢語中不常用,但其核心精神——“克制私欲”、“專注心志”、“自我管理”——在現代語境中讨論個人修養、自律精神、專注力培養時仍有相通之處。
“束心”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約束内心、收斂心志、克制私欲。它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強調内在自我修養和控制以達到外在行為端正、成就功業的理念。其最權威的出處和例證見于《後漢書·蔡邕列傳》,并被《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束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收心,指收斂心神、約束内心的思緒或欲望。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shù xīn(注音:ㄕㄨˋ ㄒㄧㄣ)
- 字義分解:
- 束:本義為捆綁、約束,引申為限制、控制(如“束縛”“拘束”)。
- 心:指人的思想、情感或精神(如“心思”“心意”)。
- 整體含義:通過自我約束使内心安定,集中注意力或克制雜念。
2.文學用例
- 古代詩文:唐代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中寫道:“既知朱亥為壯士,且願束心秋毫裡。”,此處“束心”表達了對自我克制的追求。
- 現代造句:如“高考結束心落地,報考志願心忐忑”,雖非直接引用,但體現了收斂心境的用法。
3.用法差異
- 古代:多用于表達修身養性、專注志向(如李白的詩句)。
- 現代:更偏向日常語境,如結束紛亂思緒、專注當下事務(如“下班後需束心休息”)。
4.近義詞與關聯詞
5.注意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文學或特定語境中。如需更多例句或詳細解析,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顧搬楦頭暴白鼻瘜步位步搖冠抽苔從句耽思倒亂燈樓電視會議恩接繁陰飛屋粉綠浮面負枉扶搖丐乞高高手根蟠節錯國有企業驩喜化日禁財柯爛葵花子力所不逮麻紮内症鳥為食亡跑走疋鄭前疑砌紅堆綠輕心勸告熱忱軟古囊囊濡泃散序山溝山陵射柳十字餅庶劫肆直飕颾桃蹊柳曲鐵嘴鋼牙危臲卧翻無僇忤頭忤腦線段顯豁現世寶閑言長語戲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