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牽連,連累。《新唐書·酷吏傳·王旭》:“ 崇道 及三子皆死,門生故人,并海内名士,皆絓染流徙,天下咨其冤。”
“絓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絓染(guà rǎn)指因牽連、關聯而受到連累或波及。該詞常用于描述因他人或事件的影響而被動卷入某種負面境況,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多涉及政治、司法領域的牽連事件。
曆史文獻例證
如《新唐書·酷吏傳·王旭》記載:“崇道及三子皆死,門生故人,并海内名士,皆絓染流徙,天下咨其冤。”
此例中,因崇道父子獲罪,其門生故舊也被牽連流放,體現“絓染”的被動波及性。
構詞解析
該詞現多用于學術或曆史文獻分析,日常口語中較少見。需注意其負面語境,通常描述無辜者因他人之過受罰的情形。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新唐書》相關章節或漢典釋義。
絓染(gù rǎ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絓”和“染”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白玉石”和“水氵”,表示了兩個不同的意思。
「絓」由「糸」(白玉石)和「卦」(蔔水氵)兩部分組成,它的現代漢字筆畫數為9,它的繁體字是「絓」。
「染」的結構由「木」(木字旁)和「冉」(冉字底)組成,它的現代漢字筆畫數為9,它的繁體字是「染」。
「絓染」一詞的來源有兩個部分。其中,「絓」一詞最初出現在《爾雅》中,它是古代一種巾帛上的裝飾物,後來引申為束縛,為限制的意思。而「染」一詞最初出現在《說文解字》中,表示染色,把顔色滲透到物體上。
在古代,「絓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秦朝時期,「絓」字原本是「糸卦」形态,字頭是一個穿過糸的線,下面是一個象征水的卦。而「染」字的繁體在古時候既有「瀼」的寫法,也有「/染」的寫法。
1. 吃這種食物會絓染你的健康。
2. 這件衣服上的墨水染了我的手。
3. 不要被恐懼所絓染,勇敢地面對困難。
組詞:絓結(束縛)、絓索(捆紮)、染色(染料)。
近義詞:染污(染上污漬)、染指(觊觎)。
反義詞:解脫(從束縛中解脫出來)、退色(染色的顔料褪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