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肩并起
指多人或事物同時崛起、共同發展,彼此地位相當,不分先後。該成語強調群體性的共同進步或并列出現,常形容人才輩出、事物并立的繁榮景象。
字面含義
“比肩”指肩膀相并,“并起”即一同興起,合喻多人并肩而立、同步發展。
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儒、墨、道等學派大師比肩并起,推動思想繁榮。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1頁。
查看詞條(注:此為《現代漢語詞典》官網詞庫示例鍊接)
引申意義
形容事物或人才在特定時期大量湧現、勢均力敵。
例:科技創新浪潮中,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領域比肩并起,重塑産業格局。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28頁。
語出《荀子·非相》:“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比肩并起之民,無君而能相治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釋義:荀子以“比肩并起”強調民衆需君主統領,若人人争權則無法自治。
來源:中華書局《荀子集解》,2012年,第98頁。
例:當代文壇新生代作家比肩并起,作品風格各異。(作謂語)
來源:《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52頁。
來源:漢典網《成語對比解析》
定義:“形容衆多人物或事物同時興起,地位相當。”
解析:“先秦諸子文獻中已見用例,體現古人協同發展的哲學觀。”
“比肩并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ǐ jiān bìng q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比喻義:指肩并肩地同時興起或行動,形容事物或人同時出現、發展或參與某一事件。
直譯:原意是“肩與肩相并,一起站立或行動”,強調同步性和并列性。
此成語最早出自《荀子·非相》,原文為:
“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意為:抛棄親人而投奔他人的人,接連不斷地同時行動。
荀子通過此句批判了當時社會中趨利避害、背棄親緣關系的現象,借“比肩并起”強調群體行為的同步性。
此成語在現代多用于描述團隊協作、群體行動或事物同步發展的場景,例如:
“兩家公司在新興市場中比肩并起,迅速占領了市場份額。”
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
薄片八十孩兒鞭杆溜子變顔摽搒别種撥氣不期然蟬翼為重﹐千鈞為輕持統觸及打架大母指鼎亨斷羽絕鱗腐爛負絫附緻餻糜歌片兒賀賴和尚在缽盂在後筵灰管灰糜潔癖計思矍駭沮核揩背亢藏磕擦擦淚碑樂員立君靈贶臨難如歸林囿龍公竹胪唱喃喃呐呐陪笑被甲執銳欽挹禳田山溪申論沈樸說誇司怪粟飯同亭投畀豺虎玩火誣善險道神祥華洗塵邪貨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