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路岐的意思、路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路岐的解釋

亦作“ 路歧 ”。1.歧路;岔道。《初學記》卷十六引 晉 王廙 《笙賦》:“發千裡之長思,詠别鶴於路歧。” 唐 劉駕 《相和歌辭·賈客詞》:“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将今夜伺之於路歧,與決生死。”

(2).指路歧人。 宋 無名氏 《錯立身》戲文第一出:“為路岐,戀佳人,金珠使盡沒分文。” 元 無名氏 《藍采和》第一折:“俺路歧每怎敢自專,這的是才人書會剗新編。”《平妖傳》第三一回:“衆位在上!媳婦不是路岐,也不會賣藥打卦。”參見“ 路岐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路岐”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路”指通行之道,“岐”通“歧”,意為分岔。《說文解字》釋“岐”為“山名,從山,支聲”,後引申為分岔意象。二字組合成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廣韻》記載:“岐,分也,俗作歧”,印證其分道義項。

二、核心釋義

  1. 地理概念:特指道路分岔處,如《全宋詞》中“路岐滋味猶如昔”描述旅途分道場景
  2. 人生隱喻:承載“抉擇”象征義,明代《五雜俎》有“臨歧而泣”的典故應用
  3. 戲曲術語:宋元時期特指流動演出的戲班,《武林舊事》載“路岐人”指民間藝人群體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标注為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被“歧路”“岔道”等替代,但仍保留在戲曲史研究領域。清代《通俗編》考證其詞義流變過程,揭示語義從具象道路向抽象抉擇的轉化

(注:依據原則,本文釋義綜合《說文解字》《廣韻》《漢語大詞典》《通俗編》《武林舊事》等權威辭書及古籍,實際應用中建議優先采用《現代漢語詞典》推薦的“歧路”作為規範詞形。)

網絡擴展解釋

“路岐”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以下是詳細分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路岐”原指岔道或歧路,即道路分岔之處。例如《初學記》引晉代王廙《笙賦》中“詠别鶴於路歧”,即用岔道象征離别場景。

  2. 引申含義
    在成語中,“路岐”比喻事物發展到關鍵時刻需作出選擇,如“路岐分岔,需決方向”。

二、曆史與文獻中的用法

  1. 作為“岔道”的例證

    • 唐代劉駕《賈客詞》用“空囊委路岐”描述商人財物散落岔道。
    •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提到“伺之於路歧”,指在岔路埋伏。
  2. 指代“路歧人”
    “路岐”在宋元時期也指民間藝人或流動賣藝者。例如:

    • 宋元戲文《錯立身》中“為路岐,戀佳人”描述藝人生活。
    • 元代《藍采和》提到“路歧每怎敢自專”,反映藝人群體特征。

三、相關文化概念

  1. 與“岐”的關系
    “岐”本義為山名(岐山),後通“歧”,表分岔,如“三岐路口”。因此“路岐”亦可寫作“路歧”。

  2. 文學中的象征
    岔道常被用于詩詞中表達離别、抉擇或人生境遇,如唐代詩句“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暗含命運無常。

四、總結

“路岐”一詞兼具具體與抽象意義:既指物理的岔道,也引申為人生抉擇的象征,同時承載了古代民間藝人群體的文化印記。其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文獻中多體現為分岔路或藝人代稱。

别人正在浏覽...

白蠟暴掠秉持彩鳳隨鴉材朽行穢晨暾辍戰戴帽饧大夢颠越低品抵牙兒短封扼襟控咽風咳隔瘼狗屎黃熊會悟壺領甲藏用兼善尖削椒馨精魂胫然景相金徒據此鈞窯可信崆谾口誦心維爛帳類固醇遼阆流露美情鬧戲僻倪诮讓青缟凄惘阒默熱熟顔回戎事倥偬折倒壽麻順風使帆殊珍誦觀潭壑韬光隱晦绨缯往體烏臘草向若而歎攜落斜曦席夢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