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1-682)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年患病,刻意學習醫術,總結前人的醫療理論和臨床經驗,編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醫德高尚,對病人不分貴賤貧富,一心救治。被後人尊為“藥王”。
孫思邈(約581年—682年)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養生學家,被尊稱為“藥王”,在道教中也被奉為“真人”。以下是對其生平和貢獻的詳細解釋:
醫學著作
醫學創新
在《大醫精誠》中提出:
孫思邈融合醫術與仁德,推動中醫學科體系化,其著作和思想對東亞醫學影響深遠,堪稱“蒼生大醫”典範。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藥方或養生方法,可查閱《千金要方》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孫思邈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四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子”、“心”、“目”和“忄”(身旁的永恒心旁)。它共有19個筆畫。
“孫思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其中,“孫”是姓氏,“思”意為思考、思維,“邈”表示渺遠、深沉。所以,“孫思邈”可以理解為孫氏後代思想和見解高深、卓越遠遠超過普通人。
在繁體字中,“孫思邈”保持不變,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孫思邈”并非以現代常見的形式出現。在魏晉南北朝的《康熙字典》中,“孫思邈”被寫作“孫思邈”,字形略有差異。這是因為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形态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孫思邈”的例句:
1. 孫思邈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對中醫有深遠的影響。
2. 他的觀點與思考方式堪稱孫思邈一脈相承。
3. 孫思邈的學說在古代的醫藥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孫氏、思考、思想、邈遠、見解
孫止、思橦、孫次郎
愚昧、淺薄、狹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