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粟子 ”。因受冷或驚恐等皮膚上形成的小疙瘩。《水浒傳》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來,説道:‘慚愧!驚殺下官!’看身上時,寒粟子比餶飿兒大小。”一本作“ 寒栗子 ”。 明 顧起綸 《國雅品·閨品》:“其( 賽貞 )《寄妹三四》雲:‘寒粟侵肌玉,秋蓬亂鬢蟬。’”
“寒粟”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án s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詞義
指因寒冷、驚恐等刺激,皮膚表面形成的小疙瘩(即“雞皮疙瘩”)。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寒粟子”或“寒栗子”。例如《水浒傳》第一回提到:“寒粟子比餶飿兒大小”,形象描述了受驚後皮膚的反應。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強調因外界刺激(如低溫、恐懼)引發的生理反應。明代顧起綸《國雅品·閨品》中也有“寒粟侵肌玉”的表述,借以描繪寒冷對肌膚的影響。
其他釋義補充
部分資料提到“寒粟”可引申為“因寒冷而顫抖”的狀态,但核心含義仍圍繞皮膚表層的物理反應展開。
該詞屬于較為古典的表達,現代漢語中更常用“雞皮疙瘩”替代。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水浒傳》等古籍或相關詞典來源。
《寒粟》一詞指的是糧食的一種,具體指的是寒冷地區種植的谷物,如玉米、高粱等。
《寒粟》的拆分部首是“寒”和“米”,分别屬于“宀”和“米”兩個部首。
《寒粟》的筆畫共有9畫。
《寒粟》一詞來源于古代,具體發源于農耕社會。由于寒冷地區氣候條件較差,適宜種植的農作物種類有限,因此将這些冷地的谷物統稱為寒粟。
《寒粟》的繁體為「寒粟」。
古代的《寒粟》漢字拼寫為「寒穌」,字形稍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1. 冬天北方地區人們主要以寒粟為主食。
2. 寒粟雖然不如稻谷香軟,但産量卻更高。
1. 寒冬:指寒冷的冬季。
2. 粟米:指玉米的一種。
3. 寒帶:指氣候寒冷的地理帶。
寒粟的近義詞有:冷谷、寒稻。
寒粟的反義詞是溫谷,指適宜在溫暖氣候地區種植的谷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