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稈做的席子。古代祀神時所用。《舊唐書·禮儀志三》:“今封禪,即用玉牒金繩,器物之間,復有瓦罇稭席,一時行禮,文質頓乖,駁而不倫,深為未愜。”
“稭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和文獻依據:
字面解釋
指用禾稈(如稻稭、麥稭)編織而成的席子,材質質樸且廉價,常見于古代生活或祭祀場景。例如《舊唐書·禮儀志》提到祭祀時使用“瓦罇稭席”,表明其作為禮器的用途。
比喻義
部分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貧寒的生活狀态,形容生活環境簡樸或經濟拮據。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原文或專業詞典。
稭席是指用稭稈制作的席子,常見于農村地區。稭席的制作工藝簡單而古老,主要包括收集、晾曬、割長、剖半、捆紮等步驟。
稭席的拆分部首是禾,稭的筆畫為十一畫,席的筆畫為帀、冂、一,共計三畫。
稭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們在收割莊稼後,将稭稈晾曬,再用工具将稭稈打扁剖半,最終制成稭席。
稭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積蓆。
在古時候,稭席的漢字寫法為積蓆。積的意思是聚集,這裡表示稭稈的聚集,蓆則指席子的制作。所以積蓆可以理解為聚集的稭稈制成的席子。
1. 農民們在秋天收割完莊稼後,常常會用稭稈制作稭席。
2. 這張稭席舒適又耐用,是理想的夏季涼席。
稭藤、稭稈、稭稈紙、稭稈編織、稭稈雜耍
秫稭、秬稭
絲席、棕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