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恭莊敬。《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既正位宮闈,愈自謙肅。” 宋 秦觀 《代賀皇太妃受冊表》:“動靜謙肅之風,形于六寝。”
“謙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sù,由“謙”與“肅”二字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謙恭莊敬”的态度,即既保持謙虛,又兼具莊重與恭敬的儀态。這一詞語常用于形容人在言行舉止中表現出的内外一緻的修養。
字義分解
文獻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皇後紀上》,描述東漢明德皇後馬氏“既正位宮闱,愈自謙肅”,體現其身處高位仍自持謙卑的品德。宋代秦觀在《代賀皇太妃受冊表》中也用“動靜謙肅之風”形容禮儀風範。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人處理事務或與人交往時的态度,例如:
謙肅融合了謙虛與莊重的雙重内涵,既是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美德,也適用于現代社會中對他人的尊重與自我修養的體現。
謙肅(qiān sù),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謙虛莊重、恭敬嚴肅的态度。
謙肅的拆分部首為讠(言字旁)和⺼(肉字旁),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
謙肅二字的來源比較簡單,謙源自于“千言之謙”,肅源自于“戍肅”。
在繁體字中,謙肅的寫法為謙肅。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謙肅的寫法有所不同。謙的古代寫法為虔,肅的古代寫法為肅。
1. 他的謙肅态度令人欽佩。
2. 在莊重謙肅的氛圍下,會議圓滿成功。
謙恭、虛懷若谷、肅穆、謙遜
莊重、恭敬、恭謹、謙虛
張揚、狂妄、放肆、傲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