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毂的意思、鳴毂的詳細解釋
鳴毂的解釋
車毂發出刺耳的聲音。語本 漢 劉向 《說苑·立節》:“ 雍門子狄 對曰:臣聞之,昔者王田於囿,左轂鳴,車右請死之。而王曰:‘子何為死?’車右對曰:‘為其鳴吾君也。’王曰:‘左轂鳴者,工師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車右曰:‘臣不見工師之乘,而見其鳴吾君也。’遂刎頸而死。”後用為效死報君的典實。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故車右伏劍於鳴轂, 雍門 刎首於 齊 境。”
詞語分解
- 鳴的解釋 鳴 (鳴) í 鳥獸或昆蟲叫:鳴啭。鳴唱。鳴叫。鳴禽。鳥鳴。 發出聲音,使發出聲音:鳴響。鳴奏。孤掌難鳴。 聲明,發表意見、情感:鳴謝。鳴冤。百家争鳴。 聞名,著稱:“以文鳴江東”。 筆畫數:; 部
- 毂的解釋 毂 (轂) ǔ 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借指車輪或車:毂下(辇毂之下,借指京城)。毂擊肩摩(形容車馬行人衆多,來往十分擁擠)。 筆畫數:; 部首: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鳴毂”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曆史典故的詞語,屬于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車駕出行時的驚險事件相關。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一、 字義解析
- 鳴 (míng): 本義指鳥獸或昆蟲叫,引申為發出聲響、使發聲、表達等。在此詞中意為“發出碰撞的聲響”。
- 毂 (gǔ): 指車輪的中心部分,即車軸穿入的圓木,外承輻條,内貫車軸。是古代車駕的關鍵部件。代指車輪或車駕本身。
二、 詞語本義
“鳴毂”字面意思是車輪的毂發出碰撞的聲響。但這并非指正常行駛的聲音,而是特指一種驚險的事故或意外。
三、 曆史典故與引申義
“鳴毂”一詞的典故直接來源于西漢時期的一次著名事件:
- 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出行經過中渭橋時,有一人突然從橋下跑出,驚動了皇帝車駕的馬匹(“乘輿馬驚”)。文帝的侍衛(當時任騎郎的)張釋之追捕此人并交給廷尉(最高司法官)處理。廷尉依法判處此人罰金。文帝認為處罰過輕,張釋之據理力争,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終說服了文帝。
- 東漢班固在《漢書·張釋之傳》中記載此事時,描述為“乘輿馬驚,觸柱折毂”(皇帝車駕的馬匹受驚,撞到柱子導緻車毂折斷)。這裡的“折毂”就是車毂斷裂。
- 後世文人常用“觸柱折毂”或簡化的“鳴毂”來指代這次事件。因此,“鳴毂”引申為:
- 指代車駕出行時遭遇的意外驚險事件,特别是沖撞、翻車等可能導緻嚴重後果的事故。
- 象征路途艱險或仕途風波。因為此事涉及皇帝安危和官員執法,故也常被用來隱喻官場風險或人生旅途中的挫折。
四、 現代用法
“鳴毂”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非常書面化且帶有濃厚曆史色彩的詞語。它主要出現在:
- 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指代漢文帝時的具體事件。
- 古典文學賞析或引用:文人詩詞中可能用此典故來暗示旅途風險或仕途坎坷。
- 成語或典故類辭書:作為特定曆史典故的濃縮表達。
“鳴毂”一詞源于《漢書》記載的漢文帝車駕受驚撞柱導緻車毂折斷的曆史事件(“觸柱折毂”)。其核心含義是指車駕出行時遭遇的驚險碰撞事故,并由此引申為路途艱險或仕途風波的象征。它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古語詞,在現代日常語言中已基本不用。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許慎著) - 對“鳴”、“毂”字的本義解釋具有權威性。
-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司馬遷著) - 記載了事件的原貌(乘輿馬驚)。
- 《漢書·張釋之傳》 (班固著) - 明确記載了“乘輿馬驚,觸柱折毂”,是“鳴毂”典故的直接來源。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 對“毂”的解釋及對相關典故的收錄。
- 《漢語大詞典》 - 收錄“鳴毂”詞條,釋義包含其典故來源和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
“鳴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典故如下:
詞義解釋
- 字面義:指車毂(車輪中心的圓木部件)發出刺耳的聲音。
- 引申義:後用作臣子效死報君的典故,象征對君主的忠誠與犧牲精神。
典故出處
源自漢代劉向《說苑·立節》中的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君主田獵時,車左輪毂突然發出異響。隨行的車右(護衛)認為這是對君主不敬的征兆,主動請求以死謝罪。齊王認為責任在工匠,但車右堅持“見其鳴吾君”而自刎,以此表達對君主的忠誠。
後世引用
三國時期曹植在《求自試表》中化用此典:“故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借以表達自己願為國效力的決心。
讀音注意
- “毂”的發音:此處應讀作gū(而非gǔ),與“車輪轉動聲”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百為不自禁參陳傳戒垂手人次貨澄沙頂飾低首下氣帝枝砥直鬥隊都威儀度軌蹲伏鵝翎二庭反對數非刺烽橹咈哧婦女高大公開恭畏宏烈後房火鋸戒步嗟美錦鳳精材京冢颎光鸠子浚川趷躂客使盧駱馬提燈美餐夢筆山劘砺凝矚拍話清都紫府犬牙盤石善弱石髓瘦顇授钺書寓天軍髫時鐵了事貼譜同旅聞聞香輿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