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毂發出刺耳的聲音。語本 漢 劉向 《說苑·立節》:“ 雍門子狄 對曰:臣聞之,昔者王田於囿,左轂鳴,車右請死之。而王曰:‘子何為死?’車右對曰:‘為其鳴吾君也。’王曰:‘左轂鳴者,工師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車右曰:‘臣不見工師之乘,而見其鳴吾君也。’遂刎頸而死。”後用為效死報君的典實。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故車右伏劍於鳴轂, 雍門 刎首於 齊 境。”
“鳴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典故如下:
源自漢代劉向《說苑·立節》中的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君主田獵時,車左輪毂突然發出異響。隨行的車右(護衛)認為這是對君主不敬的征兆,主動請求以死謝罪。齊王認為責任在工匠,但車右堅持“見其鳴吾君”而自刎,以此表達對君主的忠誠。
三國時期曹植在《求自試表》中化用此典:“故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借以表達自己願為國效力的決心。
《鳴毂》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車馬行駛時車輪轉動發出的響聲。
《鳴毂》由部首“鳥”和“殳”組成。部首“鳥”表示與鳥有關,而“殳”表示撥動。
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鳴毂》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靜女》中。這首詩描述了一匹馬車快速行駛的場景,其中提到了“鳴毂”。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形容車輪轉動時發出的聲音。
《鳴毂》的繁體字為「鳴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鳴毂》的古寫字形為「鳴轂」。
1. 車輛剛啟動時,鳴毂聲在耳邊響起。
2. 駿馬奔騰,車輪鳴毂,速度極快。
1. 鳴響:指發出響聲。
2. 車轍:指車輪行經後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
3. 快馬:指飛奔的馬匹。
1. 鳴輪:指車輪轉動時發出的聲音。
2. 鳴響:指發出響聲。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