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工;開工。《呂氏春秋·分職》:“ 衛靈公 天寒鑿池, 宛春 諫曰:‘天寒起役,恐傷民。’”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僧取沉牛》:“初起役,有善泅者十人佐助。”
“起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起役”指動工、開工,通常用于描述古代工程或勞役的開始。該詞由“起”(開始)和“役”(勞役、工程)組合而成,強調某項工程或任務的啟動階段。
查閱古籍時需結合上下文,避免與現代“服役”“戰役”等“役”的其他用法混淆。如需更詳細的文獻案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起役是一個漢語詞彙,由“起”和“役”兩個字組成。起役的意思是開始行使職務,履行工作,或受到指派從事某項工作。具體含義可以根據語境和使用者的職業不同而有所差異。
起役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起”和“彳”,其中,“起”的部首是“走”,“彳”的部首是“彳”。筆畫上,“起”共有5畫,“役”共有7畫。
起役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起”字的本義是指“獲得”,後來引申為“引發、引起”。而“役”字的本義是“服勞役、服兵役、從事軍事工作”。兩個字合并在一起後,起役的意思擴大為開始從事某項工作。
起役的繁體字為「起役」,與簡體字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差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起役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會使用稍微不同的字形來表示。然而,該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仍然與現代相同。
1. 他起役後每天都要努力工作。
2. 我們将會在明天起役開始對項目進行推廣。
起飛、起錨、役使、役留、兵役等。
開始、開展、從事。
停止、終止、解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