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粟子 ”。因受冷或惊恐等皮肤上形成的小疙瘩。《水浒传》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来,説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粟子比餶飿儿大小。”一本作“ 寒栗子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闺品》:“其( 赛贞 )《寄妹三四》云:‘寒粟侵肌玉,秋蓬乱鬢蝉。’”
“寒粟”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hán sù,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词义
指因寒冷、惊恐等刺激,皮肤表面形成的小疙瘩(即“鸡皮疙瘩”)。该词在古籍中常写作“寒粟子”或“寒栗子”。例如《水浒传》第一回提到:“寒粟子比餶飿儿大小”,形象描述了受惊后皮肤的反应。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强调因外界刺激(如低温、恐惧)引发的生理反应。明代顾起纶《国雅品·闺品》中也有“寒粟侵肌玉”的表述,借以描绘寒冷对肌肤的影响。
其他释义补充
部分资料提到“寒粟”可引申为“因寒冷而颤抖”的状态,但核心含义仍围绕皮肤表层的物理反应展开。
该词属于较为古典的表达,现代汉语中更常用“鸡皮疙瘩”替代。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水浒传》等古籍或相关词典来源。
《寒粟》一词指的是粮食的一种,具体指的是寒冷地区种植的谷物,如玉米、高粱等。
《寒粟》的拆分部首是“寒”和“米”,分别属于“宀”和“米”两个部首。
《寒粟》的笔画共有9画。
《寒粟》一词来源于古代,具体发源于农耕社会。由于寒冷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有限,因此将这些冷地的谷物统称为寒粟。
《寒粟》的繁体为「寒粟」。
古代的《寒粟》汉字拼写为「寒穌」,字形稍有差异,但意思相同。
1. 冬天北方地区人们主要以寒粟为主食。
2. 寒粟虽然不如稻谷香软,但产量却更高。
1. 寒冬:指寒冷的冬季。
2. 粟米:指玉米的一种。
3. 寒带:指气候寒冷的地理带。
寒粟的近义词有:冷谷、寒稻。
寒粟的反义词是温谷,指适宜在温暖气候地区种植的谷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