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續生存或者滅亡。形容勢态十分危急。 清 劉大櫆 《金節母傳》:“嗚呼,太恭人以一女子,當 金氏 存亡絶續之交,一心惟以鞠子為事。其濟,則祖考之 靈 ;如其不濟,有死而已……卒使 金氏 之門烝嘗無缺,墜而復興。” 毛6*澤6*東 《國共合作成立後的迫切任務》:“我們民族已處在存亡絕續的關頭,國共兩黨親密地團結起來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存亡絕續漢語 快速查詢。
"存亡絕續"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漢語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事物處于生死攸關、決定延續或滅亡的關鍵時刻。其含義可從字義、整體釋義及用法三個層面解析:
本義指存在、生存、保留。《說文解字》釋為“恤問也”,引申為存活、保存。甲骨文字形像草木初生之狀,象征生命延續。
本義指逃亡、失去,後引申為死亡、滅亡。《說文解字》:“逃也”,金文字形像人隱匿于角落,喻指消失。
本義指絲線斷絕,《說文解字》:“斷絲也”,引申為斷絕、枯竭。篆書字形以“刀斷絲”會意,強調徹底中斷。
本義指連接斷絲,《說文解字》:“連也”,引申為延續、繼承。字形從“糸”(絲線)從“賣”(交易),表持續不斷。
該成語形容局勢或事物處于生死存亡的決定性關頭,強調其緊迫性與重要性。例如:
“國家民族已到存亡絕續之時,必須團結一緻,共禦外侮。”
——此處凸顯民族命運面臨延續或消亡的極端危機(參見《漢語大詞典》第2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
成語雛形見于《明史·列傳第九十七》:
“宗社存亡,在此一舉。”
後經語言演變凝練為“存亡絕續”(參見《經傳釋詞》清·王引之,中華書局影印本)。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新民說》中疾呼:
“今日中國之存亡絕續,皆系于改革之成敗。”
突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意義(參見《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年)。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釋義:
存亡絕續:chuán wáng jué xù
形容局勢萬分危急,已到生存或滅亡的最後關頭。
(商務印書館,2016年,ISBN 978-7-100-12450-8)
參見
“存亡絕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事物處于生存或滅亡、斷絕或延續的關鍵時刻,強調局勢萬分危急。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存亡”(生存與滅亡)和“絕續”(斷絕與延續)兩部分組成,字面指事物在生死存亡或能否延續的緊要關頭,引申為形容形勢極度危險,需立即采取行動。
結構與用法
出處與例句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國家、民族、組織等面臨重大危機時的緊迫性,例如清末列強入侵時期,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即可用此成語概括。
通過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此成語的核心意義在于強調生死存亡的關鍵性與緊迫性,適用于文學、曆史或現實中的危機情境。
盦生百損黃步屈不貪為寶澈查赤神醇深道祖多財善賈反城犯惡放心解體棐德費靡撫盤幹正哥德巴赫猜想宮法骨分龜書雇傭兵役制榖紙邯鄲枕痕撻厚此薄彼椒焚桂折鉸鉸疾瘳矜眩舊疾鈞嚴練川三老梁壘栗裡俚民陵诮輪直瞞昧蜜汁跑警報樸愚霹靂酒鄱陽湖七思八想阮家貧升名剩餘勞動私援索強貪叨黇鹿脫選王氈渭城文算五斤手向來顯曠效職狹心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