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止的意思、坎止的詳細解釋
坎止的解釋
謂遇險而止。 清 李霨 《舟發浦城》詩:“乘流怪浮生,坎止私願畢。”參見“ 坎止流行 ”。
詞語分解
- 坎的解釋 坎 ǎ 低陷不平的地方,坑穴:坎井之蛙(喻知識淺陋的人)。坎坷。 自然形成或人工修築的台階狀東西:土坎。田坎。 八卦之一,代表水。 指最緊要的地方或時機,當口兒:這話可說到坎兒上了。 指壞運氣或被迫的
- 止的解釋 止 ǐ 停住不動:止步。截止。 攔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僅,隻:止有此數。不止一回。 古同“趾”,腳;腳趾頭。 行起 筆畫數:; 部首:止;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坎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兩方面來理解:
-
字面與核心含義:
- 坎: 本義指地面低陷的地方,即坑穴、溝坎。引申為險阻、艱難、困境。《說文解字》釋“坎”為“陷也”。
- 止: 意為停止、停留、駐足。
- 坎止: 因此,“坎止”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遇到險阻或困境而停止前進”。它形象地描繪了在前進道路上遭遇阻礙,不得不停頓下來的狀态。
-
典籍用例與引申:
- 這個詞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用以形容行路艱難或處世遇到阻礙。例如,在形容旅途艱辛、仕途不順或人生際遇坎坷時,可能會用到“坎止”。
- 一個著名的典故或用法常與“流行坎止”聯繫在一起(有時也作“坎止流行”)。這源自《漢書·賈誼傳》中的思想,後被廣泛引用。其核心含義是:順應時勢,該進則進(流行),該止則止(坎止)。如同水一樣,遇到平坦之地就向前流動(流行),遇到溝坎險阻則停止或蓄積(坎止)。這體現了道家或儒家思想中關于處世應懂得審時度勢、順應自然的智慧。
- 例如,宋代大儒朱熹在《答徐志伯書》中寫道:“知所謂流行坎止者,乃所以為道體之真。” (來源:《朱子語類》或朱熹文集相關卷次)
-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太和篇》中也運用此意:“流行坎止,皆體也;……坎止者,靜而正也。” (來源:王夫之《張子正蒙注》)
-
現代理解與延伸:
- 在現代漢語中,“坎止”一詞已不常用,屬于較為文雅的書面語或保留在成語“流行坎止”中。
- 其核心意義仍指“遇到困難險阻而停止”,更深層次地,在“流行坎止”的語境下,它強調了一種“面對困境時懂得適時停止待或積蓄力量”的處世哲學。
“坎止”意指因遇到艱難險阻而停止不前。它既是對客觀受阻狀态的描述,也蘊含了古人關于順應時勢、知所進退的深刻人生哲理,常與“流行”并用構成“流行坎止”的經典表述。
參考資料:
- 釋義核心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坎”、“止”及“坎止”相關詞條。
- 典籍用例與哲學内涵參考:
- 《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點校本)中體現的原始思想背景。
- 朱熹相關論述見《朱文公文集》或《朱子語類》(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 王夫之論述見《張子正蒙注》(中華書局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坎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均與“困境”和“應對方式”相關:
-
基本含義
由“坎”(象征困境、險阻)和“止”(停止、終止)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遇險而止”。例如清代李霨的詩句“乘流怪浮生,坎止私願畢”即表達了對人生際遇順逆的感慨。
-
擴展解釋
在成語“坎止流行”(出自《漢書·賈誼傳》)中,“坎止”與“流行”對應,比喻根據環境順逆調整進退:遇險則止,順勢則行。這種用法強調靈活應對的智慧。
-
注意區分
部分解釋(如)提到“困境得到解救”,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例如,若上下文強調克服困難,可理解為“終止困境”;若單純描述遇險,則更傾向于“停止行動以避險”。
該詞既可單獨表示“遇險停止”,也可在成語中體現“因勢進退”的哲思。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引用詩句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薄技在身邊障炳睟草馬嵾差長夷成竹在胸谌容出群拔萃撣子大音稀聲點翰東風惡叉飯粱旰爛赓響艮嶽垢翫冠蓋裡桂折一枝顧省紅棗化瓦糧渾噩火盡灰冷濺射岌嶷酒标捐升腳本離絶骊羊馬歇爾計劃夢見周公妙喜末路窮途派對缥瓷僻憃撲旗潛形匿影青苔篇輕威傾辀妻孥七品琴堂屈害繞道傷口上引首身外身詩孫識微見遠素牍堂族濰坊市無禮喏蚬殼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