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席。 唐 武元衡 《夏日陪馮許二侍郎遊昊天觀覽舊題寄同裡楊華州中丞》詩:“石甃古苔冷,水筠涼簟翻。” 前蜀 閻選 《河傳》詞:“秋雨,秋雨,無晝無夜,滴滴霏霏,暗燈涼簟怨分離。” 清 黃遵憲 《遊箱根》詩:“蛟毫展涼簟,鶴氅被輕服。”
涼簟是漢語中特指夏季使用的竹制納涼卧具,又稱"竹簟"或"涼席"。該詞由"涼"與"簟"二字複合構成,"簟"在《說文解字》中解作"竹席也",本義即竹篾編織的席子。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涼簟具有三層含義:①特指細密精巧的竹席,常見于古代詩詞歌賦中的夏季意象;②泛指各類竹制、藤制或草編的納涼寝具;③引申為代指夏夜寝具的整體概念。其制作工藝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詩經·小雅·斯幹》即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的記載。
從材質考據,古代優質涼簟多采用水竹、毛竹或慈竹為原料,尤以四川蕲竹制品最為名貴。北宋陶谷《清異錄》記載:"蕲州竹簟,滑如薤葉,冷若水玉",形容其觸感清涼細膩。這種工藝制品至今仍在浙江安吉、湖南益陽等竹産區傳承。
文學意象方面,涼簟常與"冰簟""玉簟"等詞互文使用,如李商隱《可歎》"冰簟且眠金镂枕"、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均通過涼簟意象營造出清涼意境。蘇轼《南鄉子》"涼簟碧紗廚"更将實物與空間意境完美融合。
現代漢語使用中,涼簟除指傳統竹席外,亦包含亞麻、藤草等天然材質制作的夏季寝具。據《中國傳統手工藝大系》記載,符合國家标準的涼簟需達到每平方厘米不少于9根篾條的編織密度,确保其散熱性與耐用性。
“涼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學考證,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腌臜罷敝拜單版纏瘢痆包虎巴渝卑薄次及短歌伐器焚擲高燒歸身滾刀手河路宏材紅盤宏整皇木滑石滹沱嘉草賈充香颉篆機伶金珰大畹機詐了達冷丁丁裂開獵異茏郁嫚辭曼志煤頭廟官匿行泥珠蓬科潛君齊給青骨輕輿丘禱曲隅三自賞逸聖水聳動隨性適分耥耙筒輪退卒酴縻酒罔死違心穩情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