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hrug (one’s shoulders)]∶[肩膀、肌肉等]向上動
他肩膀微微聳動一下,臉上顯出吃驚的神情
(2) [create a sensation]∶驚動,故意誇大事實,使人吃驚
聳動視聽
(1).恐懼震動;使人震驚。聳,通“ 悚 ”。《南史·江夷傳》:“每從遊幸,與羣僚相隨,見傳詔馳來,知當呼己,聳動愧恧,形於容貌。”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巴陵本末》:“﹝ 潘甫 ﹞且稱見率精兵二十萬水陸并進,時皆聳動。” 宋 王禹偁 《送薛昭序》:“試於鳳閣,文不加點,數刻而成。燦乎千言,聳動臺閣。” 明 宋濂 《<使南稿>序》:“有若 元凱 之為使,義正辭嚴,足以聳動羣聽。”《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 晁梁 醒來,方知道士果是神仙,原來是母親的顯應,聳動得人越發尊奉那個祠堂。” ********* 《緻海外國6*民6*黨同志書》:“試觀各國之大政黨,無不一言既出,聳動全球。”
(2).感動。《舊唐書·裴度傳》:“及 度 奏 河 北事,慷慨激切,揚于殿廷,在位者無不聳動。雖武夫貴介,亦有咨嗟出涕者。”《朱子語類》卷一一九:“因誦《子張問達》一章,語言琅然,氣節慷慨,聞者聳動。”
(3).使人感動或激勵。 唐 司空圖 《澤州靈泉院記》:“嚴飾祠宇乃助教之方……非欲自奉也。蓋不崇不侈,無以聳動羣品,俾堅湊善之心耳。” 宋 蘇轼 《禦試制科策》:“人君之言與士庶不同,言脫於口而四方傳之,捷於風雨。故 太祖 、 太宗 之世,天下皆諷誦其言語,以為聳動之具。”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經四》:“惟 陽明先生 從遊者最衆,然 陽明 之學自足聳動人。” 梁啟超 《新民說》九:“皆‘不自由毋寧死’之一語,聳動之,鼓舞之。”
(4).慫恿。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升遷·簡詞訟》:“更有奸吏,以暮夜之金,聳動本官為怨家報仇雪憤。” 清 陳天華 《警世鐘》:“男子一舉一動,大半都受女子的牽制。女子若是想救國,隻要日夜聳動男子去做,男子沒有不從命的。”
(5).猶抖動。 巴金 《春》二:“﹝她﹞低頭哭起來,兩個肩頭在飄散的長發下面微微地聳動。”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九章:“他将帶回來的爆6*炸管兒遞給 梁永生 ,而後聳動着雙眉彙報。”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聳動漢語 快速查詢。
聳動(sǒng dòng)是現代漢語常用動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指通過肌肉收縮使肩、耳等部位向上提起的動作,常伴隨驚訝、輕蔑或戒備的情緒。
例句:
“他聳動肩膀,露出一絲苦笑。”(魯迅《藥》)
用法:
多用于描述“聳肩”“聳耳”等具體動作,常見于文學描寫。
指通過言論、行為等制造轟動效應,激發他人好奇或震動社會輿論。
例句:
“謠言聳動,一時間人心惶惶。”(老舍《四世同堂》)
用法:
常與“視聽”“輿論”“人心”等抽象名詞搭配,如“聳動視聽”“聳動天下”。
權威參考文獻:
“聳動”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解釋:
身體動作
指肩膀、肌肉等部位向上抖動或震動。例如:
“他肩膀微微聳動一下,臉上顯出吃驚的神情。”
引發震動或震驚
通過誇張、激烈的言行制造轟動效果。常見搭配如“聳動視聽”。例如:
“報道罪案時要避免使用聳動視聽的手段。”
普通話:sǒng dòng(ㄙㄨㄥˇ ㄉㄨㄥˋ)
嗷嗷八卦衣悲怨鄙薄嬖惑比物此志偲偲曹事層覆抽搐揣合逢迎楚執珪登岸跌跪風閃伏誅告捷格蘭供送鬼客孤鳥姑蘇台海外奇談澔汗河女鴻陸侯度壺罍活铮铮客疾磕爬枯朽連镳練隊涼州曲忙手忙腳耄勤難憑唸唸呢呢偏鋒牝咮鳴辰牽牽扯扯绮年日刻桑主生力軍甚好時謀肆芳送橫酸腐擡駕沓雜岧亭鐵纏矟頹節葦茭象恭小侯鞋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