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則天的意思、武則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則天的解釋

武則天(624-705) : 唐高宗後,武周皇帝。名fd39,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十四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内為才人,太宗死後為尼。不久被高宗召為昭儀,公元655年立為皇後,逐漸把持朝政,與高宗并稱“二聖”。後又相繼廢中宗、睿宗,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在位期間重視科舉制度和人才選拔,發展農業生産。任用酷吏,大興冤獄,晚年豪奢專斷。705年中宗複位,尊稱她為“則天大聖皇帝”,後世通稱為武則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曆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李治皇後,後自立為武周皇帝,在位期間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之治”。其名“曌”為自創字,取“日月當空”之意,彰顯其政治權威《中國曆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卷》。她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推行科舉制度改革,首創殿試制度,破格選拔寒門士子,被《新唐書》評價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從漢語文化角度,“武則天”一詞已超越人名範疇,成為女性突破傳統禮教束縛、掌握最高權力的文化符號。她主導創制的18個漢字(如“曌”“埊”等),被收錄于《漢語大字典》生僻字部,部分字形至今保留在碑刻文獻中。其執政期間推廣佛教,支持《華嚴經》翻譯工程,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即以武則天容貌為原型塑造《資治通鑒·唐紀》。

現代曆史學家黃永年指出,武則天時代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成為後世官僚體系模闆,其頒布的《臣軌》與唐太宗的《帝範》并稱治國雙典。劍橋中國隋唐史評價其“以非凡手段維持了帝國半個世紀的穩定”,相關治國策略被收錄于《中華治國經典集成》。

網絡擴展解釋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是中國曆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82歲)的皇帝之一。

一、詞義解析

“則天”源自其谥號“則天大聖皇後”,取自《論語》“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意為效法天道法則。後世以“武則天”代稱其名,強調其以女性身份突破傳統禮制的特殊性。

二、生平軌迹

  1. 早年經曆
    出身官宦世家,14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賜號“武媚”。太宗去世後一度為尼,後被唐高宗李治召回封為昭儀,655年立為皇後。

  2. 掌權稱帝
    660年起協助高宗處理朝政,逐漸掌握實權。高宗去世後臨朝稱制,先後廢黜中宗、睿宗,于690年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

  3. 退位與去世
    705年因“神龍政變”退位,同年病逝,與高宗合葬乾陵,立無字碑。

三、主要成就

四、曆史評價

武則天執政期間被稱為“政啟開元,治弘貞觀”,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但晚年任用酷吏、大興冤獄引發争議。其一生兼具鐵腕與治世之才,成為女性參政的象征性人物。

别人正在浏覽...

傍晌跋提河拔心草比部冊寶啜醋辍學次雎蛓毛鷹待茶抵擲鈍屯督篆蕃表蕃袬剛日宮縣刿心鉥目孤貧蝦蟆陵橫戮驩騰火捺紋降雨轎馬驚燕恪懃狼飧虎咽離會六韬曼延馬屠梅花雀螟蜓内省不疚您老秋豪之末裙帶關系鋭挫望絶桑土之防神藻市電絲綢之路嗣訓死有餘僇隨宦騰遠塗層吐文外意頑頑韋柳五技五糧液弦樂器蕭郎陌路小談細纜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