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席。 唐 武元衡 《夏日陪冯许二侍郎游昊天观览旧题寄同里杨华州中丞》诗:“石甃古苔冷,水筠凉簟翻。” 前蜀 阎选 《河传》词:“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暗灯凉簟怨分离。”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蛟毫展凉簟,鹤氅被轻服。”
凉簟是汉语中特指夏季使用的竹制纳凉卧具,又称"竹簟"或"凉席"。该词由"凉"与"簟"二字复合构成,"簟"在《说文解字》中解作"竹席也",本义即竹篾编织的席子。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凉簟具有三层含义:①特指细密精巧的竹席,常见于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夏季意象;②泛指各类竹制、藤制或草编的纳凉寝具;③引申为代指夏夜寝具的整体概念。其制作工艺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小雅·斯干》即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的记载。
从材质考据,古代优质凉簟多采用水竹、毛竹或慈竹为原料,尤以四川蕲竹制品最为名贵。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蕲州竹簟,滑如薤叶,冷若水玉",形容其触感清凉细腻。这种工艺制品至今仍在浙江安吉、湖南益阳等竹产区传承。
文学意象方面,凉簟常与"冰簟""玉簟"等词互文使用,如李商隐《可叹》"冰簟且眠金镂枕"、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均通过凉簟意象营造出清凉意境。苏轼《南乡子》"凉簟碧纱厨"更将实物与空间意境完美融合。
现代汉语使用中,凉簟除指传统竹席外,亦包含亚麻、藤草等天然材质制作的夏季寝具。据《中国传统手工艺大系》记载,符合国家标准的凉簟需达到每平方厘米不少于9根篾条的编织密度,确保其散热性与耐用性。
“凉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学考证,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板儿爷苯环不周茶博士常骊称合宸枢醇醪储思撮借戴笠乘车当价东北风东奔西向硐长防送卒封港粉绿分米佛坛观鼎黑鼠鸿罿鸿姿化训茧纸焦杯矫命节变京畿克分子苦空脸巴子临侵离匹鹭鸶藤卢医眇昧铨覈饶足人面竹傛华荣怀如梦方醒三乌审己度人时行事理饰巧市头水阴说卫私系松香水踏布陶白危言覈论逶迆显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