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白白地死。 清 陳确 《死節論》:“死合於義之為節,不然,則罔死耳,非節也。人不可罔生,亦不可罔死。”
“罔死”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罔死”意為“白白地死”,指沒有意義或價值的死亡。其中“罔”表示“無、沒有”或“徒然”,強調死亡的徒勞性。例如清代陳确在《死節論》中提到:“死合於義之為節,不然,則罔死耳,非節也。人不可罔生,亦不可罔死。”,說明死亡需符合道義,否則即為“罔死”。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道德評判場景,暗含對無意義犧牲的批判。例如因沖動、盲目或違背倫理而喪生的情況,可稱為“罔死”。
補充說明
“罔”字本身有蒙蔽、虛無之意(如“欺罔”“置若罔聞”),在“罔死”中進一步引申為“徒然”。需注意其與現代漢語“枉死”(含冤而死)的區别,二者含義不同。
以上信息綜合了清代文獻及多部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探讨語境案例,可參考《死節論》原文。
罔死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網”和“死”。它的拼音是wǎng sǐ。
下面是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網”字的部首是“⺲”,在這個詞中,它是左邊的部分。網字的筆畫數量是6畫。
“死”字的部首是“欠”,在這個詞中,它是右邊的部分。死字的筆畫數量是6畫。
罔死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典籍《易經》,它出自第十六卦“豫卦”,其中一句“不終日,罔成噬。”中的“罔成噬”即指網羅不到獵物,沒有噬食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罔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大約在秦朝之前,漢字在書寫上存在一些差異。因此,罔死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總體上仍能識别出這個詞。
以下是一個罔死在句子中的例句:
他的計劃完全罔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與罔死相關的一些組詞有:罔顧、罔之一顧、罔辭、罔顧一切。
與罔死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失效、失敗、落空。
與罔死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如願、達成、成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