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包以虎皮。語本《禮記·樂記》:“ 武王 克 殷 反 商 ……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 鄭玄 注:“包幹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唐 李白 《發白馬》詩:“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參見“ 包戈 ”。
“包虎”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包虎”字面意為“用虎皮包裹”,出自《禮記·樂記》中記載的周武王克殷後的典故。武王将兵器(幹戈)倒置存放,并用虎皮包裹,象征停止戰争、以武力威懾維護和平。
這一行為被鄭玄注解為“明能以武服兵也”(《禮記注》),即通過展示武力達到震懾效果,而非實際使用暴力,體現了中國古代“止戈為武”的軍事思想。
唐代李白在《發白馬》詩中化用此典:“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形容平定戰亂後收兵安民的場景。
如今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通過威懾而非實戰維護秩序,也引申為“隱藏鋒芒”的智慧。
提示: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相關典故分析,可參考《禮記》原文及鄭玄注疏。
包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包"和"虎"兩個字組成。"包"的拆分部首是"勹",總筆畫數為五畫;"虎"的拆分部首是"虍",總筆畫數為七畫。
包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故事。據說在古代有一頭兇猛的猛虎,它經常出沒于村莊附近,威脅着村民的生命安全。為了保護自己和村莊,村民們決定聯合起來,合力捕捉這頭猛虎。最終,他們成功地圍捕住了猛虎,将它關在了籠子裡,使村莊恢複了平靜。為了紀念這次英勇的行動,人們将這個詞起名為"包虎"。
包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包虎",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包虎的形狀和現代稍有不同。在古代,"包虎"的"勹"部分會更加像一個完整的方形,"虍"部分也更加逼真地呈現出虎的形象。
以下是包虎的例句:
與包虎相關的組詞有:"圍捕"、"合力"、"聯合"等。
近義詞可以包括:"圍困"、"合作"、"協同"等。
反義詞可以包括:"放逐"、"散開"、"分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