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樂于職守。 漢 劉向 《說苑·君道》:“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6*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羣生,潤澤草木。”
(2).詩篇名。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 浮遊先生 陳丘子 曰:‘所謂《中和》、《樂職》、《宣布》之詩, 益州 刺史之所作也。刺史見太上聖明,股肱竭力,德澤洪茂,黎庶和睦,天人并應,屢降瑞福,故作三篇之詩,以歌詠之也。’”後用為稱頌太守之詞。 唐 張九齡 《臨泛東湖》詩:“郡庭日休暇,湖曲邀勝踐。樂職在中和,靈心挹上善。” 宋 王楙 《野客叢書·中和樂職詩》:“今人頌太守治政,往往有中和樂職之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樂職漢語 快速查詢。
"樂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典籍用例兩方面進行闡釋:
一、本義與核心釋義
"樂"指安樂、樂意;"職"指職務、職分。"樂職"即指樂于(安心、快樂地)擔任自己的職務或履行自己的職責,強調對所處職位或責任的滿足與投入狀态。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如《漢書·王褒傳》載漢宣帝時《中和樂職宣布詩》,其背景為稱頌天下太平、官吏各安其職。班固《兩都賦》亦有"百官富饒,樂職和神"之句,描繪政通人和之象。
二、引申與文化内涵
在傳統語境中,"樂職"常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相關聯,暗含官吏勤勉盡責、百姓安居樂業的理想治理狀态。如清代學者王先謙在《漢書補注》中釋"樂職"為"樂于職守",強調個體對職責的認同感與社會和諧的互動關系。這一概念體現了儒家"在其位謀其政"的倫理觀,如《論語》"敬其事而後其食"的思想淵源。
三、典籍用例解析
王褒奉诏作《聖主得賢臣頌》,提及"《中和》《樂職》《宣布》詩三篇",顔師古注:"‘樂職’者,言百官各得其職,鹹自喜樂也。"此例凸顯"樂職"與官僚體系高效運轉的關聯。
"樂職和神,四夷賓服"一句,将官吏安于職守視為國家強盛、外族歸附的前提條件,強化其政治象征意義。
▲
文獻依據:
“樂職”一詞的含義可從古典文獻和現代延伸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樂于職守
指對工作充滿熱忱、恪盡職守的态度。這一含義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說苑·君道》,原文提到:“臣下樂職,恩流羣生”,強調官員盡職盡責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性。
詩篇名稱
漢代王褒在《四子講德論》中記載,《樂職》是益州刺史所作的三篇頌詩之一,與《中和》《宣布》并列。該詩用于贊頌太守德政,後逐漸演變為對地方官員的稱頌之詞。
在當代語境中,“樂職”被部分場景引申為“快樂職場”或“快樂工作”的理念,但此用法多見于非學術性宣傳語或特定品牌名稱(如網站名),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優先參考《說苑》《四子講德論》等古籍原文,現代延伸用法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捭阖縱橫百镒暴客八字卑體便妍不遣讒波打短工道家董仲舒對牀夜雨二都反反複複防扞發言人蜚蓬之問分殊幹裂戈什哈歸鴈過馬還制韓馮城黃壇呼紅喝綠壺梁火葬驕暴荩謀僦椽均土開剖可體窟伏鐳射氣糧料院離被馬鬃磨牛能稱掊斂齊截截請戰群謗熱氣三江并流三教九流傷瘢删割沈困宋玉東牆檀維同明相照汍蘭委注相善相因相生硝熟遐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