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周 都城 鎬京 與 東周 都城 洛邑 的合稱。《詩·王風·王城譜》 孔穎達 疏:“《車攻序》雲‘復會諸侯於東都’,謂王城也。 周 以 鎬京 為西都,故謂王城為東都。王城即 洛邑 。”後因沿以稱 長安 和 洛陽 。 長安 為 西漢 都城, 鎬京 在其西南; 洛陽 為 東漢 都城,即 東周 的 洛邑 。《文選·幹寶<晉紀總論>》:“擾天下如驅羊,舉二都如拾遺芥。” 呂延濟 注:“二都, 洛陽 長安 也。”
(2).兩個都邑。《文選·張協<七命>》:“形震 薛燭 ,光駭 風胡 ;價兼三鄉,聲貴二都。” 李善 注引《越絕書》:“ 勾踐 示 薛燭 純鈞,曰:‘客有買之者,有市之鄉二,駿馬千匹,千戶之都二,可乎?’”
“二都”是漢語中的曆史地理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西周都城鎬京(今西安西南)與東周都城洛邑(今洛陽)的合稱。這一用法源于《詩經》孔穎達疏注,後延伸指代長安(西漢都城)與洛陽(東漢都城)。例如《文選·幹寶<晉紀總論>》中“舉二都如拾遺芥”,即指洛陽與長安。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二都”可表示某一時期或地域内并列的兩個核心城市。例如《文選·張協<七命>》提到“聲貴二都”,即以“二都”代指具有特殊地位的兩個都邑。
“兩都”常指同一朝代或不同時期的兩個都城(如漢代長安與洛陽、明代北京與南京),而“二都”更側重西周至東漢的特定曆史背景。此外,“貳都”則為陪都之意,屬另一概念。
“二都”的核心含義聚焦于周漢時期都城體系,兼具專指性與擴展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