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卑身。《戰國策·魏策四》:“今王能用臣之計,虧地不足以傷國,卑體不足以苦身,患解而怨報。”《淮南子·诠言》:“今有美酒嘉餚以相饗,卑體婉辭以接之,欲以合歡。”《漢書·兒寬傳》:“ 寬 既治民,勸農業,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在於得人心。”
“卑體”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bēi tǐ,其核心含義為“卑身”,即降低身份或姿态。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通過言行或态度表現出謙卑、低姿态,常見于古典文獻。例如《漢書》中提到“卑體下士”,意為以謙遜态度對待賢士。
語境與情感色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的态度,如:
古典例證
綜合辨析
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古代多指策略性謙遜,現代更傾向消極含義。其近義表達包括“卑身屈體”“屈節卑體”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戰國策》《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卑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低微、卑下的身份或形象。
卑體的拆分部首是卩(jí),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卑體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描述了當時華夏王朝統治下的卑體的形象。
卑體的繁體字是「卑體」。
古時候,卑體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大緻相同。
1. 他沉默低頭,卑體的樣子令人不寒而栗。
2. 這位貴族放下身段,裝作卑體的仆人模樣。
卑賤、卑微、卑下、卑劣
卑微、卑賤
崇高、尊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