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連誅的意思、連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連誅的解釋

(1).連累殺戮。 唐 牛僧孺 《玄怪錄·來君綽》:“ 煬帝 盡欲誅其諸子, 君綽 憂懼連誅。”《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一》:“不謂姦邪搆亂,将相連誅。”

(2).謂株連。 郭沫若 《一隻手》二:“你敢于洩你一時的憤怒,便被連誅你的九族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連誅(lián zhū)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法律術語,指因一人犯罪而牽連處罰其親屬或相關人員的刑罰制度,具有強烈的株連性質。以下從釋義、曆史背景、法律特征及現代認知四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分解

    • 連:牽連、關聯;
    • 誅:誅殺、懲罰。

      合指因一人之罪牽連他人受罰,常見于古代家族或團體責任制度。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法律内涵

    特指株連制度,如“族誅”(誅滅全族)、“連坐”(連帶問責),體現古代“集體擔責”的刑罰思想。

    來源:《中國古代法律辭典》,中華書局,2014年。


二、曆史背景與典型形式

  1. 起源與發展

    • 始于夏商周時期的“孥戮”(處罰罪人及子女),至秦代形成“夷三族”制度;
    • 漢代擴展為“夷九族”,隋唐後逐漸限縮,明清仍保留“淩遲處死,誅九族”等極刑。

      來源:《中國刑法史》,法律出版社,2009年。

  2. 常見類型

    形式 牽連範圍 朝代代表
    夷三族 父族、母族、妻族 秦漢
    誅九族 直系九代親屬 明清
    連坐 鄰裡、同僚、部屬 曆代通用

三、法律特征與社會批判

  1. 嚴酷性與威懾目的

    通過擴大懲罰範圍強化統治權威,如明成祖誅殺方孝孺“十族”(增加門生一族)。

    來源:《明史·刑法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思想批判

    儒家孟子提出“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下》),反對株連;現代法律确立“罪責自負”原則,徹底廢止連誅。

    來源:《中國法律思想史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四、現代認知與語言使用


結語

“連誅”是中國古代法制中株連制度的典型體現,其殘酷性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今僅存于曆史文獻與研究領域。理解該詞需結合古代社會結構、法律思想及倫理觀念,避免與現代法律責任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連誅”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因牽連而遭受殺戮或懲罰,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核心釋義

  1. 連累殺戮
    指因他人犯罪或政治鬥争而受到牽連,導緻自身或家族被殺害。例如:

    • 唐·牛僧孺《玄怪錄》記載:“炀帝盡欲誅其諸子,君綽憂懼連誅。”
    • 《舊五代史》提到:“不謂奸邪構亂,将相連誅。”
  2. 株連
    即因一人犯罪而連帶處罰相關親屬或群體。例如:

    • 郭沫若在《一隻手》中寫道:“你敢于洩你一時的憤怒,便被連誅你的九族嗎?”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三、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哀鑰案戶比民阿意苟合白雲司婢子不及事不可移易草衣木食場囿乘機打劫澄鮮癡狂春醞吊帶阿時乏盡房皇婦女學婦女運動怪事谷歌花臘俴收家無擔石解暍節用裕民矜肆幾桌恐聳詟栗睽時謰謱林籁泉韻龍牙命事虐饕匹夫杞人之憂裙布荊钗遶圍肉薄上衽山光水色善門難開神籤事與願違壽宮水手號子送聘宿妝殷淌下謄真天華亂墜投讒頭會箕賦王子表維持武功體現成飯先遠膝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