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人之耳。指沒有欣賞音樂能力的人。 宋 歐陽修 《謝石秀才啟》:“然而奏磬俚耳,難矣賞音;抱石 荊山 ,終為至寳。” 宋 王安石 《次韻董伯懿松聲》:“俚耳紛紛多《鄭》《衛》,直須聞此始心清。”
“俚耳”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指“俗人之耳”,即缺乏音樂或高雅藝術鑒賞能力的人。該詞常用于貶義,暗含對審美水平較低者的委婉批評。例如,宋代文人常以此形容無法理解雅樂或深奧作品的聽衆。
該詞反映了古代文人雅俗對立的觀念,将音樂、文學等藝術形式的鑒賞能力與社會階層或文化修養相關聯。現代使用較少,但可通過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古典詩詞集等文獻。
俚耳(lǐ ěr)指的是對俚語、方言或者高度口語化的詞語非常敏感、熟悉的耳朵。俚耳也可以形容一個人非常了解社會上流行的俚語和口語表達。
俚耳的拆分部首為木(mù)和耳(ěr),它的筆畫數目為10畫。
俚耳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世宗實錄》,但直到清代才開始流行使用。
俚耳的繁體為俚耳。
俚耳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一緻。
1. 他俚耳頗多,對于年輕人的俗語說得出口。
2. 她是俚耳中的泰鬥,知道各種潮流俚語。
俚語、俚文化、俚韻
達人、行家、能手、行内人
外行、生手、初學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