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拂逆,違背。《文子·上禮》:“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禁以度,心雖樂之節以禮。”《莊子·馬蹄》“ 伯樂 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 晉 郭象 注:“揉曲為直,厲駑習驥,能為規矩以矯拂其性,使死而後已。” 清 方苞 《漢高帝論》:“故其所以治天下國家者,能一循乎天理之自然而無所矯拂也。”
(2).糾正。《鹖冠子·道端》:“忠臣之功,正言直行,矯拂主過。”《後漢書·宦者傳·呂強》:“喪葬踰制,奢麗過禮,競相放效,莫肯矯拂。” 宋 蘇轼 《君術策》:“慷慨議論,本以矯拂世俗之弊。”《明史·羅倫章懋等傳贊》:“ 鄒智 指列賢奸,矯拂媮末。”
“矯拂”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拂逆,違背
指與他人的意願或自然規律相悖。例如《文子·上禮》中提到“矯拂其情”,即通過禮儀約束人的本性,使其違背自然情感。晉代郭象在《莊子·馬蹄》注中也提到“矯拂其性”,指強行改變事物的本性。
糾正
指修正錯誤或調整行為。如《鹖冠子·道端》中“矯拂主過”,意為臣子直言勸谏以糾正君主的過失;《後漢書》亦提到“莫肯矯拂”,批評當時社會無人願糾正奢靡之風。
構詞解析
“矯”本義為“糾正”(如“矯枉過正”),“拂”在此取“違背”之意(如“拂逆”),組合後既可表示“違背”,也可引申為“糾正”,需結合語境判斷。
文獻例證
“矯拂”在不同語境中含義相反,需通過上下文區分。其核心矛盾性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既可用于批判對自然的違背,也可褒揚對錯誤的修正。
矯拂(jiǎo fú)一詞可指修正或改正某人言行的不當之處。它通常用來形容對他人或自己的謙虛、虛僞或假裝謙虛的行為進行批評或指責。
矯拂的部首是矢(shǐ)部,它具有4個筆畫。
矯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子罕》:“子曰:‘矯之可以拂,拂之可以複;矯與從之,唯世上難乎為矣。’”其中的“矯之可以拂”一句中的“矯拂”一詞開始被用來表達對言行不當的批評。
矯拂的繁體字是矯拂。
在古時候,矯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1. 他總是矯拂地誇大自己的成就,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2. 她在面對别人的表揚時始終保持了矯拂的态度。
3. 他的言語中缺乏真誠,充滿了矯拂的氣息。
矯正、矯健、矯媚、拂拭、拂曉、拂塵
改正、修正、指責、責備
坦誠、真誠、自然、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