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摴蒲錦 ”。 蜀 地織绫,其紋似摴蒱之形,兩尾尖削、中間寬闊,稱作“摴蒱錦”。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僧 梵隆 雜畫橫軸:摴蒱錦褾,碧鸞綾裡。” 明 曹昭 王佐 《新增格古要論·古錦》:“古有樓閣錦、樗蒲錦……此錦裝背古畫尤佳。”
“摴蒱錦”是古代蜀地(今四川地區)的一種特色織錦,其名稱和紋樣均與古代遊戲“摴蒱”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起源
該詞亦作“摴蒲錦”(),名稱源于古代博戲“摴蒱”(類似擲骰子遊戲)。其紋樣模仿了遊戲中的排列形狀,特征為“兩尾尖削、中間寬闊”(),可能呈長條形或梭形圖案,中間寬、兩端尖銳。
紋樣與工藝
屬于蜀地織绫的一種,采用提花工藝,以色彩鮮明華麗著稱()。紋樣設計獨特,既體現古代遊戲的抽象符號,又兼具裝飾性,常用于裝裱書畫作品,尤其是宋代宮廷收藏的古畫()。
曆史文獻記載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記載了摴蒱錦用于裝裱僧梵隆的雜畫橫軸;明代《新增格古要論》也提到此類錦緞“裝背古畫尤佳”(),說明其工藝在宋明時期備受推崇。
文化意義
作為蜀錦的衍生品種,摴蒱錦不僅展現古代紡織技藝,還融合了遊戲文化元素,是研究中國古代紋樣設計與社會風俗的重要實物參考。
《摴蒱錦》是一種古代文學作品的名稱,它指的是一種以花卉和錦緞為主題的繡品。這種繡品通常出現在古代宮廷貴族的服飾上,具有高雅和華麗的特點。
《摴蒱錦》的拆分部首是“艹”、“金”、“钅”,總共的筆畫數是22畫:
《摴蒱錦》這個詞的來源還不詳細,但它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于錦緞繡品的喜愛和對美的追求。在繁體字中,摴、蒱、錦的寫法為樞、蔀、錦。
在古時候,摴、蒱、錦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摴的寫法為艸寸勾,蒱的寫法為艹甫,而錦的寫法為钅金。
以下是使用《摴蒱錦》這個詞的例句:
小姐穿着一件華麗的摴蒱錦繡長袍。
這幅《摴蒱錦》繡品展示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
和《摴蒱錦》相關的組詞有:
《摴蒱錦》的近義詞可以是錦繡、繡花、錦緞;反義詞可以是粗布、草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