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官吏。《文子·精誠》:“故田者不強,囷倉不滿;官禦不勵,誠心不精;将相不強,功烈不成。”《史記·龜策列傳》:“官禦不彊,其勢不成;大将不彊,卒不使命。” 漢 王充 《論衡·命祿》:“故官禦同才,其貴殊命;治生鈞知,其富異祿。”
“官禦”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uān yù,其核心含義為官吏,主要指古代官員或行政管理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官”(官員)和“禦”(治理、管理)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管理官員的職責”或“官員的統稱”。其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官員的職能與責任。
文獻出處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描述官員的職責、能力或整體群體,常見于政論性文本或史書,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作為曆史詞彙研究。
總結來看,“官禦”是古代對官吏群體的統稱,強調其治理職能與責任,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語境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子》《史記》等原典。
官禦是一個複合詞,由“官”和“禦”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官員的掌握和管理。
“官”的部首是宀,總筆畫數為8;“禦”的部首是彳,總筆畫數為12。
官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皇權制度。在古代,官員是由皇帝任命和掌控的,禦是指皇帝的命令和掌管。因此,官禦合在一起就表示官員受到皇帝的掌握和管理。
繁體字“官禦”為「官禦」。
在古代漢字中,官常常寫作“冠”,禦常常寫作“卸”。所以官禦在古代的寫法為“冠卸”。
1. 她的父親是一名高級官員,平日裡十分熟悉官禦之道。 2. 他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對于官禦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
官服、禦駕親征、官員、官府、禦史
官權、官職、官方、官勢
民間、庶民、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