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喪事從簡。《墨子·節葬下》:“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節喪”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和用法區分:
一、主要含義(古籍語境): 指辦理喪事時主張節儉、從簡。這一概念出自《墨子·節葬下》,原文載:“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反映墨家反對厚葬、提倡節葬的思想主張。
二、引申含義(現代少見用法):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被解釋為“人失去節操或道德準則”。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且與古籍原意存在較大差異,可能屬于釋義訛傳。
三、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墨子》相關思想體系,可參考、5、7中的具體引文及分析。
節喪是一個傳統的漢語詞語,意思是對親友去世或其他重大喪失的悲痛和哀悼。
節喪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它也是一個獨立的字,讀音為“cǎo”,意思是草。節喪的筆畫數為10畫。
古代,人們認為親友去世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因此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之情,特别提倡人們在這段時間内喪事期間節制歡樂、紀肅行動,故稱之為“節喪”。
節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節喪」。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節喪的古漢字寫法為「節喪」。節的意思是喪事期間克制行為,喪指喪親,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喪親期間的節制行為。
1. 我聽說李先生的母親去世了,他正在節喪之中。
2. 大家都表示對這位專業作家的去世感到非常遺憾,紛紛陷入了節喪的狀态。
節哀(為悲痛的事情而表達慰問和安慰)
節制(約束、克制)
盡孝(盡心盡力孝敬父母)
悼念(追思、紀念逝者)
歡慶(慶祝、喜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