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掠擄 ”。亦作“ 掠虜 ”。擄掠;搶劫。《史記·高祖本紀》:“又與 秦 軍戰於 藍田 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鹵。”《漢書·酷吏傳·鹹宣》:“小羣以百數,掠鹵鄉裡者不可稱數。” 宋 蘇轍 《西戎論》:“中國堅坐而相守,不出十年,彼外無所掠虜,将不忍而熱中,将反而求以相詬,以為起兵之名。” 明 歸有光 《送恤刑會審獄囚文冊揭帖》:“大抵此縣湖山阻深,掠鹵之習,浸以成俗。”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紀略》:“十六日, 蘇城 附近鄉村,賊放火掠擄。”
“掠鹵”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掠鹵”指擄掠、搶劫,常用于描述戰争或暴力場景中的搶奪行為。該詞由“掠”(搶奪)和“鹵”(通“擄”)組成,屬于同義複合詞,強調通過武力奪取財物或人口。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輕易獲得財物或利益”,但這一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主流觀點仍以“暴力搶奪”為核心含義,尤其在曆史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掠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鹵水浸泡、腌漬食物。主要用于描述食材的處理方法。
掠(lüè)的部首為手,由11畫組成;鹵(lǔ)的部首為卩,由10畫組成。
《掠鹵》一詞源于古代的食品加工方法。古人為了延長食材的保存時間和增加食材的味道,就會使用鹵水對食物進行腌漬。後來,這種腌漬食材的方法被稱為"掠鹵"。
掠鹵的繁體字為「掠滷」。
古時候,"掠鹵"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如在《說文解字》中,"鹵"的寫法為「鹵」。
1. 媽媽用鹵水把雞腿掠了起來,變得又鮮美又可口。
2. 這道菜需要先将鴨脖子掠鹵,然後再煮熟。
3. 我喜歡吃掠鹵牛肉,口感十分嫩滑。
掠白、掠粉、掠湯
鹵制、腌漬
清蒸、生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