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國之一。為羌族 姚萇 所建,史稱 後秦 (公元384年-417年)。《晉書·地理志上》:“既而 姚萇 滅 苻 氏,是為 後秦 。”
後秦是中國曆史上十六國時期由羌族建立的割據政權(公元384年-417年),其詞義解析可從漢語詞典釋義與曆史文獻兩個維度展開:
一、詞源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後秦”定義為十六國時期羌人政權名稱,因繼承先秦、前秦等以“秦”為國號的王朝序列而得名,特指姚苌在長安建立的政權。該詞條強調“後”字體現政權更疊中的時序關系與正統性訴求。
二、曆史沿革 據《十六國春秋》記載,後秦由姚苌于384年反叛前秦苻堅後創立,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極盛時期控制今陝西、甘肅、河南等地區。第二代君主姚興推行“律法簡明,賦役均平”政策,成為十六國中較具治理能力的政權。
三、文化特征 《中國佛教史》指出後秦以“崇佛重教”著稱,姚興迎請龜茲高僧鸠摩羅什至長安譯經,設立中國首個國立譯經場逍遙園,完成《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等43部佛典翻譯,奠定漢傳佛教經典體系基礎。
四、政權終結 《資治通鑒》記載417年東晉劉裕北伐攻破長安,末代君主姚泓出降,後秦滅亡。其存續時間雖僅34年,但在民族融合、法典制定(如《律略》)、佛教傳播等方面具有特殊曆史地位。
“後秦”一詞有兩種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後秦(384年-417年)是十六國時期羌族建立的政權,由姚苌創立。其核心信息如下:
政權沿革
重要事件
曆史地位
後秦是十六國中較具影響力的少數民族政權,其統治促進了關隴地區的民族融合與文化發展。
“後秦”在少數語境中作為成語,表示“事物發展到最後階段或無法挽回的狀态”,例如:“此事已如後秦,難以逆轉。”
(注:此用法較為生僻,日常使用需謹慎,避免與曆史名詞混淆。)
若需進一步了解後秦曆史細節,可查閱《晉書》或十六國專題研究文獻。
菴舍北鬥不拔不幸而言中場子此個雌字東方宿敦促繁累翻盆凡猥犯齋人發石法誅封胡風勢岡子貢事工業區觀德關親鴻斷魚沈皇號黃縠花香鳥語绛霄江照監臨自盜郊保教工矯國革俗傑什解樣霁朗敬業樂群酒食鋸工妙適苗胤弄慫劈雷潛識人才濟濟人生目的榮幹蚋序三郎三勤勝遇實質上水蘇四賦思齊松喬遷景退鋒郎卧虎藏龍屋檐武議瞎咕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