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都盧伎的意思、都盧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都盧伎的解釋

古代爬竿雜技。《文獻通考·樂考二十》:“都盧伎,緣橦之伎衆矣, 漢武帝 時謂之都盧。 都盧 ,國名,其人體輕而善緣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都盧伎(dōu lú jì)是中國古代百戲中的一種高空雜技表演形式,起源于漢代,以驚險的攀緣技藝著稱。其名稱源自古代東南亞國家“都盧”(今緬甸或馬來半島一帶),後成為此類技藝的代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定義

  1. 詞義構成

    • “都盧”:原為古國名(《漢書·地理志》載“都盧國”),後借指該國的特色雜技。
    • “伎”:通“技”,指技藝表演。

      合稱指代一種以長竿攀爬、高空平衡為主的雜技,亦稱“都盧尋橦”(橦指高竿)。

  2. 表演形式

    表演者攀爬至數丈高的竿頂,完成倒立、跳躍、懸垂等動作。東漢張衡《西京賦》描述:“都盧尋橦,沖狹燕濯”, 晉代傅玄《正都賦》亦載:“乃有材童妙伎,都盧迅足”。


二、曆史發展與傳播

  1. 漢代傳入

    漢武帝時期,都盧國使者将此類技藝帶入中原,成為宮廷“百戲”之一(《史記·大宛列傳》載“大宛諸國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都盧人獻”)。

  2. 唐宋演變

    唐代稱“戴竿”,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爬竿”表演,技藝逐漸本土化,融入民俗節慶。


三、文化影響與文獻記載


四、學術考據

現代學者結合考古與文獻,認為都盧伎是中外藝術交流的早期例證。其技藝可能源于東南亞熱帶叢林的攀爬傳統,傳入中原後發展為體系化的雜技門類(參見《中國雜技史》)。


參考資料來源:

  1. 班固《漢書·地理志》
  2. 傅玄《正都賦》(《藝文類聚》引)
  3. 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
  4.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5. 馬端臨《文獻通考》
  6. 傅起鳳《中國雜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都盧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主要含義(常見解釋)

  1. 指古代爬竿雜技
    源于漢代,屬于“緣橦”(爬竿)類雜技表演。據《文獻通考》記載,“都盧”是古國名(位于今東南亞),其國民體态輕盈、擅長攀爬,漢代将此類雜技稱為“都盧伎”。

  2. 詞源與讀音

    • 拼音:dōu lú jì(多數來源标注此讀音)
    • 結構:“伎”在此指技藝、才能,非貶義。

二、其他解釋(較少見)

有資料提到“都盧伎”可能引申為故作姿态的表演或裝扮,源自明代戲曲《牡丹亭》中男女反串的情節。但此說法與其他文獻記載差異較大,可能為後起的引申義或誤用。

三、總結

别人正在浏覽...

嗳酸闇王八鬥才蚌硯卑抑比歲薄才參半參變吃個虱子留隻腳初生疐跋笃仁發起人發射極耦合邏輯集成電路孩稚紅契茴香驕佷傑閣傑什借裝極好淨角究微具保炕櫃闌尾炎勞動保護立國林寒洞肅綠肥紅瘦媚子密石摩肩擊毂暮古木茹南山可移漂溢平輩千年調起氣柔道柔擾神戎識水性水蜜桃宿因聽納同爨亡日嗢石蘭圍擊違中問接文章草無風三尺浪蚬殼先例阋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