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掠掳 ”。亦作“ 掠虏 ”。掳掠;抢劫。《史记·高祖本纪》:“又与 秦 军战於 蓝田 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汉书·酷吏传·咸宣》:“小羣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 宋 苏辙 《西戎论》:“中国坚坐而相守,不出十年,彼外无所掠虏,将不忍而热中,将反而求以相詬,以为起兵之名。” 明 归有光 《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帖》:“大抵此县湖山阻深,掠卤之习,浸以成俗。”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纪略》:“十六日, 苏城 附近乡村,贼放火掠掳。”
“掠卤”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掠卤”指掳掠、抢劫,常用于描述战争或暴力场景中的抢夺行为。该词由“掠”(抢夺)和“卤”(通“掳”)组成,属于同义复合词,强调通过武力夺取财物或人口。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引申为“轻易获得财物或利益”,但这一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主流观点仍以“暴力抢夺”为核心含义,尤其在历史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掠卤》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用卤水浸泡、腌渍食物。主要用于描述食材的处理方法。
掠(lüè)的部首为手,由11画组成;卤(lǔ)的部首为卩,由10画组成。
《掠卤》一词源于古代的食品加工方法。古人为了延长食材的保存时间和增加食材的味道,就会使用卤水对食物进行腌渍。后来,这种腌渍食材的方法被称为"掠卤"。
掠卤的繁体字为「掠滷」。
古时候,"掠卤"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如在《说文解字》中,"卤"的写法为「鹵」。
1. 妈妈用卤水把鸡腿掠了起来,变得又鲜美又可口。
2. 这道菜需要先将鸭脖子掠卤,然后再煮熟。
3. 我喜欢吃掠卤牛肉,口感十分嫩滑。
掠白、掠粉、掠汤
卤制、腌渍
清蒸、生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