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钴鉧的意思、钴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钴鉧的解釋

亦作“ 鈷鏌 ”。即熨鬥。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宜都山水記》:‘ 佷山溪 有 釜灘 、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鈷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钴鉧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現代辭書進行考釋。以下從字形、本義及引申義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形與字源

  1. “钴”

    從“金”部,本義指金屬元素钴(cobalt),但古漢語中罕見單用。作為構詞語素時,常與器物相關,如“钴鉧”指代熨鬥形制。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1卷,第1233頁。

  2. “鉧”

    亦從“金”,《說文解字》未錄,但見于《集韻》注為“莫補切”(音mǔ),本義指鍋類炊具,後引申為熨鬥底部金屬部件。

    來源:《集韻·上聲·姥韻》(中華書局,2005年影印本),第437頁。


二、本義:熨鬥的别稱

“钴鉧”在唐宋文獻中特指熨鬥,因其底部為金屬(钴鉧)且形似小釜(鉧)。例如:

柳宗元《永州八記·钴鉧潭記》:“其石之突怒偃蹇……若牛馬之飲于溪。”

此處“钴鉧潭”以潭形如熨鬥得名,印證“钴鉧”為古代熨鬥的俗稱。

來源:柳宗元《柳河東集》(中華書局,1979年),卷29,第763頁。


三、引申義與特殊用法

  1. 山石地貌的代稱

    受柳宗元影響,後世文人以“钴鉧”形容底部寬平、頂部尖凸的岩石或山丘,如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钴鉧山在永州西,以形似名。”

    來源:《讀史方輿紀要·湖廣五》(中華書局,2005年),卷81,第3782頁。

  2. 方言遺存

    現代湘南方言(如永州話)仍保留“鉧”指代鐵鍋或金屬容器,印證古義延續。

    來源:《湘語方言詞彙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5頁。


“钴鉧”本為熨鬥的古稱,因柳宗元《钴鉧潭記》而衍生為地貌術語,兼具器物與地理的雙重文化意象。其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從生活用具到文學意象的轉化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钴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ǔ mǔ(部分網絡資料标注為gū mǔ,但多數文獻支持gǔ mǔ),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钴鉧”指熨鬥,是古代對熨鬥的别稱。這一解釋在宋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2.詞源與結構

3.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钴鉧”解釋為成語,意為“堅固耐用”,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且與主流釋義沖突,可能是誤傳或現代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4.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地名(如“钴鉧潭”),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綜合古籍記載,“钴鉧”本義為熨鬥,需注意與網絡上的非主流解釋區分。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骖鸾錄》《西溪叢語》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穴珠扒街淘空抱廈豹鼠博徒踩高竿儳互讒書儲備糧椟食負闆褲拂雲箒感麟翁高名官茂規造暵地合表輝榮焦尾琴矶激謹節金爵钗進馭舉選兩性化合物練明烈栗陵園劉熙載埋沒人才明當牛鬭瓯檥片段前途未蔔栖禽氣懾穰田瑞士人潤雨騷人山包海容聖君笙詩沈壓十九信條鼠穴遂僞擡帖鐵籤秃襟讬陀吳越同舟香火因緣鄉帥小敗小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