诔词的意思、诔词的详细解释
诔词的解释
[funeral prayer or eulogy of the dead] 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的文辞
详细解释
见“ 誄辞 ”。
词语分解
- 诔的解释 诔 (誄) ě 古代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僴 )。 这类哀悼死者的文章:做诔。诔文。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词的解释 词 (詞) í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专业解析
诔词(lěi cí),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定的哀祭文体,主要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德行,表达哀悼之情。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一、字源与结构
- “诔”的本义:据《说文解字》,“诔”意为“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其字形从“言”,“耒”声,核心在于通过言语累述(罗列)逝者的生平事迹。
- “词”的含义:指文辞、言辞。合称“诔词”,即指为哀悼死者而撰写的、累述其德行的文辞。
二、核心定义与功能
- 哀祭文体:诔词是古代哀祭类文章的一种,与哀辞、祭文、吊文等并列。其核心功能是述德表哀。
- 累列行迹:重点在于累述(详细罗列)死者生前的品德、功业、言行事迹,彰显其德行。
- 定谥依据:在古代礼制中,诔文的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为死者拟定谥号的依据(所谓“读之以作谥”),故内容需庄重、属实。
- 表达哀思:在叙述功德的同时,也寄托生者的哀悼与怀念之情。
三、文体特征
- 内容侧重:以颂扬死者德行功绩为主,情感表达相对克制,不同于哀辞的偏重抒哀。
- 格式规范:传统诔词有相对固定的格式,通常前为散文体序言,简述写作缘由;后为四言韵文的正文,具体累述功德。
- 语言风格:语言庄重典雅,讲求用典与文采。
四、古今演变
- 古义:早期(先秦两汉)诔词有严格的礼制规定(如“贱不诔贵,幼不诔长”),且与定谥紧密相关。
- 今义:后世(尤其魏晋以后)诔词逐渐演变为更广泛的哀悼文章,其定谥功能弱化,文学性增强,泛指叙述死者功德以示哀悼的悼词或祭文。
诔词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哀悼逝者、累述其生平德行的特定文体,核心在于“累列行迹,述德表哀”,具有庄重、颂扬的特征,并曾与古代的谥法制度密切相关。
网络扩展解释
“诔词”是古代用于哀悼逝者的一种文体,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诔词”(拼音:lěi cí)指叙述死者生平事迹、表达哀悼之情的文辞,属于哀祭类文体。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总结逝者德行功绩,寄托生者哀思,并作为确定谥号的依据。
二、字形与结构
“诔”字从“言”部、“耒”声,本义为累列逝者生前行迹(《说文解字》载:“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者”),强调通过语言记录生平。
三、历史渊源
- 礼制起源:周代已纳入礼仪体系,《周礼·大祝》将其列为“六辞”之一。
- 等级规范:遵循“幼不诔长”原则(《礼记》),体现古代伦理秩序。
- 经典用例:如《左传》记载鲁哀公为孔子作诔,《红楼梦》中贾宝玉为晴雯撰写《芙蓉女儿诔》。
四、文体特点
- 内容:以颂扬德行功绩为主,兼具抒情性
- 形式:早期多四言韵文,后世渐趋散文化
- 功能:兼具哀悼与定谥双重作用(《墨子》称“道死人之志”)
五、现代应用
现代多用于追悼会悼词或纪念性文章,虽不再承担定谥功能,但仍保留追思缅怀的核心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扰败德辱行白头不终鞭镫不迨操赢蚩尤冢偢倸措措杜禁蛾眉曼睩芳草鲜美发扬蹈厉風雨飄摇斧钺之诛耕奴梗险岣嵧狗碰冠珥龟冷支床鬼事撼地摇天行商豪吟后羿猾褢交横绸缪羯胡惊心骇目开国承家开航炕席恪遵赖好烂灼腊月敛笏灵盒美徵木官配饰卿尹屈致散曹三君上智下愚睡相殊职塑钢天蓬条科霆震頽阤拓地钱兔死凫举万籁乌鸟私情潇条下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