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獨行踽踽的意思、獨行踽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獨行踽踽的解釋

孤零零地一個人走路。《詩·唐風·杕杜》:“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 毛 傳:“踽踽,無所親也。” 三國 魏 嵇康 《贈兄秀才入軍》詩:“嗟我征邁,獨行踽踽,仰彼凱風,涕泣如雨。”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正慮獨行踽踽,得卿同行固妙,但無可托詞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獨行踽踽”是漢語成語,形容人獨自行動、形單影隻的狀态。該詞由“獨行”與“踽踽”兩部分構成:“獨行”指獨自一人行走,強調行為上的孤獨性;“踽踽”出自《詩經·唐風·杕杜》“獨行踽踽”,本義為孤單行走時腳步遲緩、神态落寞的樣子,朱熹《詩集傳》注為“無所親之貌”。二者連用後,語義疊加,既包含行動上的孤立,又暗含心境上的寂寥。

從構詞淵源看,這一成語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唐風·杕杜》的“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以自然意象映射社會關系中無人相伴的困境。漢代《說文解字》釋“踽”為“疏行貌”,清代段玉裁注曰“謂行列稀疏”,進一步強化了步伐緩慢與人群疏離的雙重意蘊。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例如描寫人物在逆境中孤身奮鬥,或刻畫暮年凄清的場景。

權威典籍如《漢語大詞典》收錄此詞,釋義為“單身行走,孤獨無依”,《古代漢語詞典》則從語用角度指出其多與“茕茕孑立”等詞構成互文,共同表達孤寂主題。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特别強調,“踽”字在現代口語中已不單用,僅保留于“踽踽獨行”“獨行踽踽”等固定搭配中,成為漢語詞彙演變的典型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獨行踽踽”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詩經·唐風·杕杜》:“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
該詩描寫先秦時期妻子因丈夫久役未歸,獨自徘徊的孤獨場景,後毛傳注“踽踽,無所親也”進一步強化了孤寂感。

三、深層含義

四、用法示例

五、常見誤區

若需更多詩詞引用或曆史用例,可查閱《詩經》原文及《浮生六記》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安種白頸白犬罷論憋噪閉淫大言不慚鬥錫風風世世馮郎枌檟分攤浮宮幹警孤危還殿寒羊合嘴慧日賄縱挾撓檢察員腳影戢鱗潛翼金明禁虐舊地捐殘去殺蹻騰俊嬌連體療饑曆僻流言綠林起義貓冬夢泡拿大念頭啪哒遷徙汽燈慶會日課入臣三昧真火上妝生産品牲粉神武軍十骥時新松柏後雕條治尪懦灣然五禁先媪謝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