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雙簧的意思、雙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雙簧的解釋

[a two-man act, with one speaking or singing while hiding behind the other who does the acting] 曲藝的一種。一人表演動作,一人藏在身後說或唱,互相配合。比喻雙方串通的活動,由一方出面,另一方背後操縱

詳細解釋

(1).樂器中用以發聲的兩個片狀振動體。用葦木、竹、金屬等制成。《新唐書·南蠻傳下·骠》:“有牙笙,穿匏達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雙簧皆應姑洗。”

(2).曲藝的一種。由兩人表演,一人藏在後面,或說或唱。一人坐在前面表演各種動作,互相配合協調。 丁玲 《寫在第三次公演前面》:“說相聲,演雙簧,唱小調子,合作這些被 中國 人民大衆所習慣了的愛着的東西,已經一天天豐富了起來而教育着大衆了。” 張天翼 《包氏父子》第二章:“ 包國維 像唱雙簧似地也學了一句,對 郭純 伸一伸舌子。”

(3).比喻雙方串通一起,互相配合。 毛6*6*《反對投降活動》:“他們暗藏在抗 日 陣線内部,也在和 汪精衛 裡應外合地演出,有些唱雙簧,有些裝紅白臉。”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雙簧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雙簧是中國傳統曲藝形式之一,指由兩人配合表演的曲藝節目。其核心特征為:

一人藏于後方說唱(稱為“裡臉”或“後臉”),另一人在前方模拟口型并配合動作(稱為“外臉”或“前臉”),二人需高度默契,使觀衆感覺聲音與表演渾然一體。該詞亦可引申比喻生活中“一人幕後主使,另一人台前執行”的協作模式。

詳細釋義與表演形式

  1. 基本定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雙簧屬“曲藝的一種”,表演時兩人分工明确:前者模拟動作口型,後者負責說唱發聲,通過緊密配合制造“一人表演”的假象。

  2. 表演結構

    • 前臉演員:承擔表情、手勢等視覺表演,需精準模仿後方台詞的口型節奏。
    • 後臉演員:主導說、學、逗、唱等語言内容,通常隱藏于桌椅後或帷幕中。

      二者通過“醒木”擊桌為號協調節奏,内容多含滑稽諷刺。

  3. 曆史淵源

    雙簧形成于清代中晚期,由北京曲藝藝人黃輔臣首創。早期為單人“弦子書”表演,後因其年邁嗓音失潤,改為由子輩藏于身後發聲,自身在前模拟動作,由此發展成獨立曲種。

  4. 引申含義

    在非藝術語境中,“唱雙簧”常喻指兩人一明一暗相互配合的行為,含貶義色彩。例如:“這兩人一唱一和,分明是在唱雙簧糊弄群衆”。


參考資料

  1. 《中國曲藝志·北京卷》,中國ISBN中心,1999年.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3.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4. 《北京傳統文化通覽》,北京出版社,2000年.
  5. 《漢語慣用語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5年.

網絡擴展解釋

雙簧是中國傳統曲藝形式,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藝術形式定義 雙簧由兩人合作表演,前臉演員負責動作和表情,後背演員藏于屏風後負責說唱,通過高度默契制造"一人表演"的假象。這種"一人雙體"的表演方式要求口型、動作、台詞精準同步。

二、曆史淵源

  1. 形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後賜名()
  2. 創始人為黃輔臣,初稱"雙學一人",因早期表演者皆姓黃得名()
  3. 原屬"全堂八角鼓"表演形式,後獨立發展為曲種

三、藝術特征

四、引申含義 衍生出"明暗配合"的比喻義,指表面由一方行動,實際受另一方操控的協作關系。毛澤東曾用"唱雙簧"形容抗日時期的政治勾結現象()。

該藝術現多融入相聲表演,服飾保留大褂傳統,2010年後出現創新電子雙簧等新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

半瓶子醋婢膝奴顔不沒不忘故舊操業朝常朝天一炷香觸喉戴山黨正點厾颠阻抵債斷蛇兌利兒無常父煩暍俸饷粉碎伏首貼耳浮瘗膏芗革舟緩不濟急黃中慧鑒矯絜介詞凈業九阙舊鄉句圖巨望困蹙裂眼列韻李逵榴彈炮龍頭竿賣恩脈縷渺渺茫茫鳴跼明蚤啪嗒千指寝廢窮漠曲泉三盈三虛設極勝利油田詩源矢志雙賓語太平水缸談戲通應子魚烏煙瘴氣纖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