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奪門之變的意思、奪門之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奪門之變的解釋

明英宗發動的政變。1449年英宗為瓦剌擄去,兵部尚書于謙等擁英宗弟朱祁钰為帝(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組織抵抗瓦剌。英宗于次年被釋歸京,1457年************,奪取宮門,登奉天殿複位,廢景帝,殺于謙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奪門之變”是明朝曆史上的重要政變事件,其核心含義與經過如下:

詞義解釋

指明英宗朱祁鎮在1457年通過武力政變,從弟弟景帝朱祁钰手中奪回皇位的事件。因政變者強行攻破宮門(或宮牆)迎英宗複位,故稱“奪門之變”,又稱“南宮複辟”。


事件背景

  1. 土木堡之變(1449年):英宗親征瓦剌被俘,其弟朱祁钰繼位為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2. 英宗歸國:瓦剌次年釋放英宗,但其被景帝軟禁于南宮七年,嚴防複辟。

政變經過


結果與影響

  1. 清洗異己:兵部尚書于謙等景帝舊臣被處死。
  2. 年號更疊: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否定景帝正統性。
  3. 争議性評價:部分史家認為英宗複位實為“投機政變”,景帝本已病危,無需武力奪權。

名稱考據

“奪門”一說源于強行突破宮門的行動細節(、6提及“破牆”為民間傳說,正史多記載為控制宮門路徑),體現了政變的武力性質。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是一個成語,原指奪取門戶的權力,後來泛指政權的更疊或權力的轉移。接下來,我将為您提供有關奪門之變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奪門之變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奪”的部首是“大”,擁有兩個筆畫。第一個字,“門”,部首是“門”,具有三個筆畫。“之”的部首是“丿”,包含一筆。“變”的部首是“亻”,有兩個筆畫。 來源:奪門之變最初出現在《史記》中的《閨門奪席》篇,記述了西漢宣帝劉詢奪取皇後嫔妃的故事。隨着曆史的發展,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繁體:奪門之變的繁體寫法與簡體相同,都是「奪門之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奪門之變的字體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的字形變化較多,例如字體的結構、筆畫的書寫順序等。 例句:在現代漢語中,奪門之變常用于描寫政治的變動,如“這個國家經曆了多次奪門之變,權力層面一直在不斷轉移。” 組詞:奪權、奪位、奪取、門戶、政權。 近義詞:政權更疊、權力轉移。 反義詞:權力穩定、權力持續。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隨時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