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ne image in front of a grave] 傳說阮翁仲為秦代一丈三尺的巨人,秦始皇命他守邊,匈奴人很怕他。他死後,秦始皇下令仿照其形狀鑄成銅人。後指銅像或石像,也專指墓前的石人
傳說 秦始皇 初兼天下,有長人見于 臨洮 ,其長五丈,足迹六尺,仿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稱為“翁仲”。見《淮南子·氾論訓》 高誘 注。後遂稱銅像或石像為“翁仲”。《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景初 元年十二月”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大發銅,鑄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 唐 柳宗元 《衡陽贈别夢得》詩:“ 伏波 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中。” 宋 陳師道 《送杜侍禦純陝西轉運》詩:“向來此地幾送迎,草間翁仲口不瘖。”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陵墓·武肅王墓》:“華表一對,石馬石羊石虎俱全,石翁仲兩對,石将軍一對,享堂五楹。” 鄭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她并不變動她的深思的姿态,也一聲兒不響,活像一尊無感情無知覺的墓前的翁仲。”
“翁仲”一詞在中文語境中主要有兩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演變和文化背景綜合解析:
詞源與傳說
翁仲最初指秦代猛将阮翁仲,據載他身長一丈三尺(約3米),勇猛善戰,曾鎮守臨洮威懾匈奴。其死後,秦始皇鑄銅像立于鹹陽宮司馬門外,匈奴見像如見真人,不敢侵犯。
定義與演變
秦漢後,“翁仲”逐漸成為陵墓前石像或銅像的專稱,常見于帝王及貴族墓葬的神道兩側,象征守護與儀衛。早期多為銅制,稱“金人”“銅狄”,後發展為石雕文武官員形象。
象征内涵
曆史轶事
清代乾隆帝曾因翰林誤将“翁仲”說成“仲翁”,将其降職,成為文化典故。
部分詞典提及“翁仲”指夫妻相互扶持的成語,但此義項未見于多數權威文獻,可能與詞源混淆相關,需謹慎考據。
“翁仲”的核心含義為陵墓守護石像,其背後融合了曆史人物、軍事防禦、喪葬禮儀等多重文化維度,是研究古代社會制度與藝術的重要載體。
翁仲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年齡稍長、魁梧且有威嚴的男子。翁仲的拆分部首是“羽”和“人”,部首“羽”表示鳥類,表示高飛,部首“人”表示人類,表示人的形象。它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部首“羽”占3筆,部首“人”占8筆,剩下的4筆是構成字體的其他筆畫。
翁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在古代,翁仲一詞形容的是傑出的長者或有才德的年長人,他們常常被尊稱為翁仲。
翁仲的繁體字是「翁仲」,與簡體字沒有本質的區别,隻是寫法上略有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着不同的變化。以翁仲為例,古代多采用象形的方式進行書寫,用畫線的方法表現出形象。寫翁字時,将上面的羽毛畫成鳥,下面的人形象比較簡化。而仲字在古時候的寫法中,人的形象也比較簡化,隻是畫一個小人的輪廓。
以下是翁仲一詞的例句:
1. 他是個年過五旬的翁仲,但精神矍铄,仍然活力十足。
2. 老李是我們村裡的翁仲,他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3. 這位翁仲為人正直,是我們的榜樣。
翁仲的組詞可以是翁仲之交、翁仲鸾停、翁仲鳩集等。
翁仲的近義詞有貴人、長者、尊賢等,都用來形容年長、威嚴的人。
翁仲的反義詞可以是少年、青年、小不點等,用來形容年幼或長得比較瘦小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