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的意思、秉笔直书的详细解释
秉笔直书的解释
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词语分解
- 秉笔的解释 执笔详细解释执笔。《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宋 宋敏求
- 直书的解释 据实书写。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尽而不污,直书其事。” 唐 元稹 《进田弘正碑文状》:“臣所以效 马迁 史体,叙事直书,约 李斯 碑文,勒铭称制。” 冯自由 《辛亥革命兴中会时期之革命
专业解析
"秉笔直书"是汉语中具有史学伦理价值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史官或记录者秉持公正态度如实记载历史。该词由"秉笔"(执笔记录)和"直书"(如实书写)两个动宾结构复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史官传统,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史官连续三人因坚持记录"崔杼弑其君"而被杀,第四位史官仍冒死续记,成为该成语的精神源头。
从语义演变分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秉持公正之心如实记述,不隐恶不虚美",强调三个核心维度:客观性——要求排除主观臆断;真实性——需符合事件原貌;勇气性——常需对抗强权压力。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书法不隐"原则,正是对此概念的学术阐释。
在文学应用中,王维《献始兴公》诗句"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可视为"秉笔直书"精神的艺术表达。现代语境中,《人民日报》在论述新闻伦理时,常引用该成语强调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重点文化传承语,标注为"承载中华史学传统的核心语汇"。
网络扩展解释
“秉笔直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详细解释:
1.释义与结构
- 释义:指书写时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根据事实如实记录,不隐瞒、不夸大。常用于形容史官或作者真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态度。
- 结构:连动式成语,感情色彩多为中性或褒义。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出处: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太史兄弟因如实记录“崔杼弑君”而被杀,最终南史氏仍坚持直书史实的故事。
- 后世引用:清代曾朴《孽海花》和文康《儿女英雄传》均沿用此成语,强调“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的严谨态度。
3.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用于描述客观记录历史或现实的行为。
- 例句:
- “记者应秉笔直书,揭露社会真相。”
- “史官秉笔直书,即使面临威胁亦不屈服。”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直言不讳、据实而录。
- 反义词:隐晦曲折、文过饰非。
5.延伸理解
- 文化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以及文人的气节与责任感。
- 现代应用:不仅适用于历史书写,也延伸至新闻、学术等领域,强调客观性与真实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故事或例句,可参考《左传》相关篇章或清代小说《孽海花》。
别人正在浏览...
傍继半斤八面北蕃柸治宾附布义不自禁出局道友豆人纸马芳郊绯鱼风筵负衡拊恤改建沟陌酣边好没生鹤警假皇帝奸声见托介电常数结算既后疾劲筋道九婴卷领圹埌两髦鸣鴂耐受内逆馁殍逆度平允强迫铅虎敲竹竿凄悷轻飙青山家穷嫠啓譬声述身年试工霜雪黍丝四神套裁呒淘成狧狧琬象威诈污道笑资赩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