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責難駁斥。《後漢書·左雄黃瓊等傳論》:“自 左雄 任事,限年試才,雖頗有不密,固亦因識時宜。而 黃瓊 、 胡廣 、 張衡 、 崔瑗 之徒,泥滞舊方,互相詭駮,循名者屈其短,筭實者挺其効。”
(2).詭異駁雜。 宋 王安石 《祭高樞密文》:“乖離詭駮,有萬其辭。” 清 孫诒讓 《<周書斠補>序》:“雖雜以陰符,間傷詭駮,然古事古誼,多足資考證。”
“詭駁”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責難駁斥
指對他人觀點進行嚴厲的質疑或反駁。例如《後漢書》中提到,黃瓊等人因固守舊法而互相“詭駁”,即互相指責對方的不足。
詭異駁雜
形容内容離奇、複雜且難以辨别真僞。宋代王安石在《祭高樞密文》中用“乖離詭駁”描述言辭的怪異雜亂;清代孫诒讓也以此形容古籍内容的奇異駁雜。
總結來看,“詭駁”既可指言辭交鋒中的激烈辯駁,也可形容内容本身的荒誕混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詭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奇怪、不合常理的論點或邏輯論證來否定他人的觀點或論據,從而達到欺騙或擾亂他人思維的目的。
《詭駁》的部首是讠(讦部),總共有23個筆畫。
《詭駁》來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四書》之一的《戰國策》中。後來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用以形容那些采用狡猾手段、荒謬論證的人。
《詭駁》的繁體字為「詭驋」。
在古代,詞語《詭駁》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有「詭駮」、「詭驊」等。
1. 他總是喜歡用一些詭駁的理由來反駁别人的觀點。
2. 不要被他的詭駁言辭所迷惑,要保持自己的判斷力。
1. 詭計:指用陰險狡詐的手段來欺騙或誘使他人。
2. 駁斥:指用證據或論據來否定或反駁其他觀點。
3. 詭谲:指言語或行為詭異怪異,不合常理。
詭計、狡猾、謊言
真實、真誠、合理
【别人正在浏覽】